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人性实验?

历史上著名的人性实验有:好撒马利亚人实验、旁观者冷漠实验、米尔格伦实验、人种歧视实验、虚假共识实验。

1、好撒马利亚人实验

好撒马利亚人出自《圣经》的一篇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犹太人因为被打劫而受伤躺在路边,然而,路过祭祀和利末人并未救助他,最终,是一个和犹太人有着隔阂的好撒马利亚人救助了他。

根据这个故事,心理学家约翰达利设置了一个心理学实验,他找到了一些神学院的学生,其中一组给他们讲述了好撒马利亚人的故事,另一组则并未讲述。

但是他们都被要求前往另团迅雀一处地点进行神学的布道;在他们道路途中,心理学家设置了一些假装受伤需要救助的人,看看这些神学院的学生是否会放弃自己布道的机会选择救助他人。

结果却令人失望。只有10%的人学生选择了救助受伤的人,当然,他们为了赶时间和得到布道的机会,有着各种各样不救助的理由。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大义凌然的批评着他人,但是当我们遇到此类事件时,我们却可能会给自己找到各种理由来回避那个我们无法忽视的事实。

2、旁观者冷漠实验

很多人都听过一个心理学效应,责任分散效应,这个实验便是验证。心理学家设置了一对一以及多对多的对话环境,但是,这些被试都被设置在不同的房间之内,他们并不能见面,只能通过对讲机进行对话,并且,这些对话内容多是涉及隐私的话题。

而在这些对话者中,其中一位便是实验人员。当这位实验人员假装哮喘发作需要救助时,一对一环境下,有85%的人都选择了救助,而多对多的环境下,只有35%的人选择了主动救助。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遇到此类事件,当我们发现需要救助的人群时,如果人群众多,反而救助的反应时间会比较长,甚至被救者到底也没有得到帮助,而当我们独自面对这类事件时,帮助他人的勇气便会大大提升。

但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是,无论人多人少,在保证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我们都应当做一个帮助他人的人。

3、米尔格伦实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日本作为轴心国在多个国家施行了残忍的实验和屠杀,在最终审判时,塌早很多人却并不认为自己有罪,他们只是执行了命令而已,但是,一个权威者下达的命令真的可以超越人性吗?

心理学家米尔格伦就于这种现象做了一次实验,在这个实验场景中,他设置了一个学生角色(实验人员扮演)、一位老师角色以及一位指导实验的人员。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每当学生回答错误一道题时,老师便按下电击按钮,随着回答次数的增多,电压也就逐渐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扮演老师的被试听到学生被电击时难受的反应也是恐惧的(实际并未有真正的电击),但是,在实验指导人员的鼓励下和怂恿下,有80%的老师都按下了最终的电击按钮,而那个按钮的电压高达300伏特,甚至有扮演老师的被试听到学生被试痛苦的声音而笑出了声音。

最终,这场实验也证明了,当我们面对权威时,有时候,服从会引发人性最黑暗的时刻。

4、人种歧视实验

1968年,在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害之后,一个名叫简·艾略特的教师试图在她所执教的爱荷华州莱斯维尔一所学校的三年级学生中引起大家对种族歧视和偏见、歧视的讨论。

由于班上的孩子都是白人,所以艾略特把孩子分成了“蓝色眼睛”和“棕色眼昌链睛”两类。

实验开始后,首先是蓝眼睛的19名儿童好孩子组,而另外19名棕色眼睛为坏孩子组;好孩子组可以优先享受午餐和玩具,而坏孩子组不仅没有优先权,更不能使用水池,也不许和蓝色眼睛的孩子玩,而且身上被做上了明显的标记。

实验开始后,好孩子组的19名儿童明显的开始对棕色眼睛的孩子产生敌对性和一些攻击行为,语言上也由平时的称呼改为了带有歧视性的语言,这是所有人都非常震惊,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要这样做。

第二天,实验组对调,结果依然如此,而且对调后的棕色眼睛组的孩子更有报复性!

在实验过程中,有一点影响也值得思考,就是被判定为好孩子的一组在考试和智力水平上要明显的高。

实验结束后,珍妮向孩子们讲明了实验的目的以及希望他们懂得的道理。在这场考验人性的实验中,孩子们确实感受并理解了受人歧视的感觉,但是,在分组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的攻击性也让人深思。

这个实验也说明了,当一个人的权威足够强大时,是能够左右人的思想的。如果领袖教人行善,他也许会成为释迦摩尼;当领袖教人邪恶时,他也会成为希特勒。

5、虚假共识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会询问大学生,他们是否愿意在校园里散步30分钟,身上挂着一个写着“在Joe家吃饭”的三明治形状的板子。

然后研究人员会询问这些大学生,他们觉得其他人会不会同意背着这块板子在校园里走?

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同意扛着板子的学生,都觉得其他人也会同意带着板子去做广告。

结果证明心理学中存在一种虚假的共识效应,无论我们的信仰,选择或者行为如何,我们的倾向于相信其他大多数的人都会同意我们的行为,或者和我们采取一样的行动。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人性实验?

人性:

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使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便是人性。

无论是人的本质心理属性,还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属性,由于它们都是人所共有的心理属性,那么这种属性也就不可能是后天的结果,只能是人类天性,属于无条件反射。

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以此而得以将人性划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自古至今,就人性的争论很多,中国古代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无恶无善论、有善有恶论等,外国古代虽然未见有如中国古代就人性善恶的争论,但对人性善恶的见解又会广见于宗教理论、心理学思想与管理学理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