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周洪谟是谁??

周洪谟是谁??

周洪谟(1421~1492),字尧弼。四川长宁县人。明正统十年(1445年),进士及第,殿试榜眼,并授翰林院编修一职,后修《环宇通志》。景泰元年,周洪谟上疏劝皇帝亲临经筵(经筵是指中国古代皇帝研读经史而举行的御前讲席),勤于听政,因陈时务十二事,不久升为侍读。周洪谟修过《英宗实录》、《宪宗实录》。明宪宗继位以后,周洪谟在皇帝面前直言时务,并提出“君主 保国之道有三:曰力圣学,曰修内治,曰攘外侮”。皇帝为之赞赏,并采纳其建言。起初 成帆培化十二年(1476年),周洪谟升为礼部右侍郎,不久转任左侍郎,十七年升礼部尚书,后又加任太子少保。当时叙州(今宜宾)南部“都掌蛮”多次叛乱,朝廷商议用武力平息。周洪谟却从维护民族团结出发和明王朝的长治久安的角度出发,主张对“都掌蛮”应采取“抚”而不应“剿”。周洪谟还在成化、弘治两朝四次上书,坚持用“抚”的方法和平解决。然而,朝廷并没有采取他的方案,用武力血洗了九丝城,造成了很大的流血牺牲。告老还乡 弘治元年(1488年),周洪谟告老还乡,他没有回到老家长宁,而是来到了范围较大的叙州府,致力于办学和修志。翠屏书院(故址为今赵一曼纪念馆所在地)即是周公所始建,《叙州府志》也是在他的倡导和主纂下完成的。在《翠屏山书院碑记》里,周洪谟写道,修建书院不仅“有裨风教”,而且“以正人心”;于是便 “以明群圣之道,而垂法于天下万世”。在古代中国,办学和修志是教化人伦中最为重要的事。可以说,周洪谟完成了宜宾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周洪漠之前之后,也就是宋、明、清三代,宜宾的本土进士已经是人才辈出了。逝世 周洪谟辞官后也是身在江湖心忧朝廷,将死时,还上疏《安中国定四裔十事》疏,孝宗感念他忠勤一生,特地派官员致祭,并赐谥“文安”。他死后葬于叙州府城东白沙湾。今墓已早毁,基址犹存。其母墓保存较好,附近还有明天顺榜眼李永通墓。编辑本段后人评价 己丑岁七月,宜宾后生探访周大宗伯墓。嘉庆《宜宾县志》云:宗伯之墓在今府治东白沙湾,离江岸两里其神道碑犹存。光绪《叙州府志》云:宗伯之墓在白沙场之龙首山下。今为宜宾市沙坪镇龙首山。此山山势巍峨,形同龙首,乡人视为风水宝地。吾等先是遍访乡人,皆曰不识周尚书为何人,更不知周墓所在。无奈之下,几人只得沿山而上,详加查看。迫到日中,无有所获,众人是议折返。陈君道庵忽见前有人家一户,故提议可访此户人家,如其不知再返,是为可行。此户之宅正处龙颔之下,其地可尽将方圆扩入目中也,大江从东汹涌而来,气势了然。此户姓氏为周,居此地已数代,颇知里中掌故。询之周墓,答之即在此处。吾等遂大喜,岂非宗伯有灵焉!周墓在此户人家屋后神敬,今已了无痕迹。唯见残石颇多,俱为乡人砌为田垣。其家长言,先是此墓规模宏大,石人石牲悉皆有备。其神道为青石所铺,延至江岸。己丑鼎革后,世风态瞎唯大变,乡人以此为封建余孽所在,聚而毁之。启之周公之棺木,见周公面容如生,白发冉冉。乡人甚惧,遂将公身弃之棺外。此户人家惜之周公之惨,将周公回放棺中,再行掩埋。近来,有不齿之小人屡发之公冢,将公尸弃之旷野,此户家长收公尸回棺,已有三次也。此家长并将破损之棺板置之屋坎下,吾等前往视之,见此残板厚重宽大,皆黑漆涂之,触之坚而阴冷。吾等后拜于公之墓基前,以示悼念。是故一代儒宗,其身后遭暴尸之祸,,岂不令人嘘唏哉!词条图册更多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