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运御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古诗鉴赏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不同,表现手法指的是诗人为了达到自己的创作目的,运用各种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它是技巧和方法。 1.赋比兴:是《诗经》创作的表现手法,赋为铺陈,比为比喻、比拟。兴为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如: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以雌雄和鸣的雎鸠起兴,以采摘荇菜为比,以琴瑟钟鼓作结,叙述了“君子”对“淑女”的苦苦追求,描述了周代贵族社会的一个理想的婚姻模式。 2.用典:即在古诗词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古诗词语言精炼,又可增加败悄档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 3.衬托:“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4.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李白《早发白帝城》中“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 杜甫《春望》中“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了情感。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 5.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争的残酷。 6.托物言志: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歌以人格化的手法写石灰的采石,烧石,泡用过程,托物言志,表达出诗人宁受千种磨难万般艰险甚至生命,也要保持节操,留取人生之清白。 7.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察乱点明主旨。如: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情景交融,写出了女主人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画龙点睛,形象概括了全篇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心境氛围显得十分协调。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如: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9.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尾联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10.欲扬先抑: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是为了反衬后文的“扬”。 如: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1.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12.想像: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以想象兄弟们发现登山插茱萸少了一人,表达诗人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之情。。 13.语序倒置:古诗常用倒装句,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归浣女”、“下渔舟”,是“浣女归”、“渔舟下”的倒装;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的“两朝开济”,是“开济两朝”的倒装;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写诗人晚上赶路,在溪桥拐弯时,忽然看见以前熟悉的社林边的茅店,将“茅店”置前加以突出,表达诗人对它怀有特殊感情,这是不大容易看出的倒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