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一代名将薛仁贵,为何在大非川遭遇大败?他究竟错在哪儿?

人们已无法想象,1300多年前的大非川经历过怎样一场血腥的战争,只知道战争结束后,10万唐军将士化为了尘埃。

与士兵生命一同差陵消亡的,还有大唐在亚洲创下的帝国神话,以绝笑及他们在“安西四镇”土地上披荆斩棘,用百年时间来创造的灿烂文明……

一代名将薛仁贵,为何在大非川遭遇大败?他究竟错在哪儿?

当时,吐蕃军队大举入侵唐帝国统治的西域,并攻陷了西域十八州,使唐帝国安西四镇全都陷落。

大唐愤而出兵,两国的几十万大军就这样顺着古道挺进,并在大非川地区遭遇了。唐军的统帅是有“大唐战神”之称的名将薛仁贵。部队到达大非川后,薛仁贵认为,大非川深处地势及气候都非常险恶,车辆行驶常常被陷入泥沼,如果带着大批辎重,将会失去战机。

一代名将薛仁贵,为何在大非川遭遇大败?他究竟错在哪儿?

可以先于唐蕃古道边沿设置栅栏营寨,留两万人镇守辎重,其余轻骑以营寨为基地,反复出击,定能击破敌军——果然,按薛仁贵战术出兵的唐军骑兵初战告捷,斩敌无数,还缴获牛羊万余头。

薛仁贵安排郭待封携辎重据险而守、在薛仁贵击破敌军后再率辎重出发与薛仁贵汇合,如果之前郭待封携辎重据险而守遇敌人攻击,可以凭借防御工事抵御敌人,支撑到薛仁贵回来夹击打败敌人;

如果郭待封在薛仁贵前方作战结束后率辎重前去汇合,那么敌军攻击郭待封时,薛仁贵可以率部及时支援郭待封、夹击打败敌军。

一代名将薛仁贵,为何在大非川遭遇大败?他究竟错在哪儿?

但是郭待封自恃名将郭孝恪之后,不服薛仁贵管制,擅自行动,提前率领粮草辎重出发,导致遇到吐蕃军攻击时,薛仁贵正在前方作战,无法来支援,结果郭待封兵败逃跑失去粮草辎重,“待封军大败,还走,悉弃辎重”。

失去了起码高原生活之需的唐军随后丧失了战斗力,吐蕃很快集结40万大军对剩余唐军进行围攻,一代战神的部队,就这样全军覆没于高原之上…

一代名将薛仁贵,为何在大非川遭遇大败?他究竟错在哪儿?

那么,除了部下违抗命令外,号称“三箭定天山”的一代战神薛仁贵兵败大非川,还有什么原因呢?他究竟错在哪儿?

没充分考虑高原反应。

疾病也让疲惫不堪的唐军战斗力削弱。薛仁贵的部队经历了一个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急速前进的过程。到了海拔4000米以上的乌海则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出现高山(原)反应,有发生急性肺水肿、心脏病的危险,而多数人则会眩晕、头痛、心慌、腹泻、疲乏。

更何况薛仁贵指挥部队“轻锐倍道”,也就是说快速由低海拔地带推进到海拔较高地带,缺乏适应高原环境的必要时间,而且体力消耗一定很大,这样造成的后果会更加严重。

一代名将薛仁贵,为何在大非川遭遇大败?他究竟错在哪儿?

没充分考虑敌我兵力状况,造成5万VS40万

这里注意一个数字问题:参加大非川战役的吐蕃军有40万,前面已经介绍,吐蕃最盛时常备军才46万,而且多在西域四镇和吐蕃国内,所以这40万军不可能全都是吐蕃人,除苏毗、羊同外,大部分应当是吐谷浑人。

作战意图被发现,应急方案不足虚宏戚

论钦陵当机立断,判断薛仁贵亲率主力,轻装奇袭乌海,粮草辎重必然不济,故迅速调遣吐谷浑军队,邀击唐军粮草、辎重,切断唐军后备补给。

而吐谷浑军可能来自伏罗川和伏俟城两个方向,绕开了薛仁贵镇守的乌海。雪山作战,补给是第一生命,补给不济,薛仁贵只能退出乌海。

论钦陵这样便从容收复乌海,再陆续召集各部人马,吐蕃最后集结的四十万大军,也是陆续增援而至(所以论钦陵直到八月才逼薛仁贵决战)。

一代名将薛仁贵,为何在大非川遭遇大败?他究竟错在哪儿?

薛仁贵没有想到,自己的布置居然全部失败了,《旧唐书》记载:待封遂不从仁贵之命,领辎重继进。

比至乌海,吐蕃二十余万悉众来救,邀击,待封败走趋山,军粮及辎重并为贼所掠。仁贵遂退军屯于大非川。吐蕃又益众四十余万来拒战,官军大败,仁贵遂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

可以说,薛仁贵忽视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唐军内部也是矛盾重重,甚至统帅的命令都没办法贯彻下去。当初邓艾深入蜀地,好歹还有钟会的大军在不远的地方策应,而薛仁贵是真的孤军到高原作战,对他来说,哪怕就是郭待封严格遵守将令,唐军也无法在高原长期坚守。在钦陵军队快速回击的那一刻,薛仁贵应该就已经清楚这场战役的结果了,无论是地形的适应能力,还是军队的动员能力,钦陵这次都取得了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