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以色列国家简介

以色列国家简介

以色列简介:  一、简介  国名  以色列国 The State of Israel.代码IL。以色列(希伯来语:מְדִינַת יִשְׂרָאֵל 希伯来语中意饥拍改为“神的勇士”,阿拉伯语: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一个位于西亚黎凡特地区的国家,位于地中海的东南方向。以色列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  独立日  5月14日(1948年)。以色列于1948年5月14日宣布独立。以色列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采用公历,但是民族节日均采用犹太历。因此,每年的独立日不一定是公历的5月14日。  国庆日  5月14日(1948年)  国旗  以色列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3∶2。旗地为白色,上下各有一条蓝色宽带。蓝白两色来自犹太教徒祈祷时用的披肩的颜色。白色旗面正中,是一个蓝色的六角星,这是古以色列国王大卫王之星,象征国家的权力。  国徽  以色列国徽为长方形盾徽。蓝色盾面上有一个七杈烛台,据记载此烛台为耶路撒冷圣殿中点燃祭坛的物件。烛台两旁饰以橄榄枝,象征犹太人对和平的渴望。烛台下方用希伯莱文写着“以色列国”。  国歌  《希望之歌》  人口  直到2006年,以色列人口统计处列出以下三个大都会地区:特拉维夫(3,040,400人口)、海法(996,000人口)、以及贝尔谢巴(Beersheba,531,600人口)。首都耶路撒冷则有人口719,900人 。希伯莱语为国语,与阿拉伯语均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犹太教为国教,居民中约85%信奉犹太教,13%信奉伊斯兰教。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  首都  建国时在特拉维夫(Tel Aviv),1950年迁往耶路撒冷 (Jerusalem),未得到普遍承认。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它的政府所在地仍在特拉维夫。对于耶路撒冷的地位和归属,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一直有争议,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来它所占领的一切阿拉伯领土,包括阿拉伯的耶路撒冷(指东耶路撒冷)。绝大多数同以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仍把使馆设在特拉维夫。  国家政要  总统希蒙·佩雷斯 (Shimon Peres),2007年6月当选;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Ehud Olmert) ,2006年1月,沙龙病重住院后暂时代行总理职权,4月,被任命为临时总理,5月宣誓就任;工党主席、国防部长埃胡德·巴拉克 (Ehud Barak) ,2007年6月任烂判职;利库德集团主席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Benjamin Netanyahu) 。  自然地理  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的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位于亚洲西部,是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沿海为狭长平原,东部有山地和高原。属地中海型气候。  以色列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以色列西边有着与地中海相连的海岸线、在南边则有埃拉特的海湾(又被称为亚喀巴湾)。  以色列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区域:海岸平原、中部丘陵、约旦大裂谷、以及内盖夫沙漠。地中海沿岸的海岸平原从北部的黎巴嫩边界一直延伸至南部的加沙,该地区土壤肥沃而潮湿,是农业和水果栽种的重要地带。海岸平原的东部是中央的高原地带,高原地带的北边是加利利山脉的山丘,更南边的地区是由许多小型而肥沃的溪谷地区所组成的撒马里亚山脉;再往南则是荒芜的朱代(Judea)山丘地区。中央高原地带的东部是约旦大裂谷,属于长达6,500公里的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在以色列境内的裂谷是由约旦河、加利利海、以及死海所构成。内盖夫沙漠由大约12,000平方公里的沙漠组成,占据了以色列的一半土地面积,在地理上内盖夫沙漠是属于西奈半岛的延伸。  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攻克了约旦王国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埃及的加沙地带(当时被埃及占领)与西奈半岛。以色列在1982年从西奈半岛撤出了所有的驻军和殖民地,并在2005年9月12日完全撤出了加沙地带,不过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归属问题目前仍未解决。自从1967年以来耶路撒冷东部一直在以色列司法、行政管辖范围之内,戈兰高地自从1981年以来也属以色列管辖,虽然它们都不属以色列的正式领土。  以色列国的主权范围,若去除所有以色列在1967年攻克的领土,总计为20,777平方公里(1%水域面积)。而若贺粗加上以色列民法管辖范围内的领域,包括耶路撒冷东部和戈兰高地在内,则是22,145平方公里,水面积不到1%。而全部由以色列控制的领土,包括军事控制和巴勒斯坦政府自治的西岸地区,则是28,023平方公里。  重要节日  安息日(每周五日落至周六日落)  犹太新年( 约公历9月)  赎罪日(约公历10月)  住棚节(约公历10月)  逾越节(约公历4月)  大屠杀纪念日(约公历5月)  独立日(约公历5月)  航空  空运是以色列与外部世界进行联系的重要交通手段。从1948年起,国家就开辟了空中航线,以色列国家航空公司通航四大洲,并定期有班机通往纽约和欧洲。在耶路撒冷与埃拉特,均建有现代化机场,在利达建有国际机场。1989年,乘包机到达以色列的旅客达54万人。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色列空运客流量比50年代初增加100倍以上。  以色列同中国建交后,旅游业务得以开发。1992年7月,以色列航空公司与中国国际旅行总社达成一项合作开发旅游市场协议。为了发展旅游,从9月3日起,以色列航空公司开始从特拉维夫至北京直接通航。特拉维夫直达北京航线,不仅为以色列和欧洲游客前往中国提供了方便,而且为东南亚游客访问地中海东岸国家开辟了最佳航线。  以色列亚细亚航空公司开办以下定期航线:  1.耶路撒冷往特拉维夫、海法、罗斯佩那(Rlsh Pina)及埃拉特;  2.特拉维夫往耶路撒冷、罗斯佩那、埃拉特及马撒大(Masada);  3.海法往耶路撒冷、特拉维夫、埃拉特;  4.埃拉特入耶路撒冷、特拉维夫、海法;  5.马撒大往特拉维夫。  公路网络  以色列国幅员不大,从东部的耶路撒冷驱车到西海岸的特拉维夫仅用1个多小时即可到达。这决定了以色列的交通以公路为主。它是在英国对巴勒斯坦实行委任统治时期优质公路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在以色列境内的公路从城市到乡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公路一般都是双车道,沿着海岸有一条四车道公路,将特拉维夫和海法联接起来,并通往耶路撒冷和比尔谢巴。据统计,90年代初,以色列全国公路总长度为1.3万多公里,同50年代初比较,公路长度成倍增长。  在安息日,耶路撒冷市内的一切交通机关,全都停止工作,饭店也悉数关门。这一天,观光客最好勿搭车前往正统犹太教徒的居住区。否则,那些犹太教徒会怒不可遏地向车上的人投掷石头。  二、政治  以色列是议会制国家,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负责制定和修改国家法律,对政治问题表决,批准内阁成员的任命并监督政府工作,以及选举总统和议长。议员候选人以政党为单位竞选。以色列没有宪法,只有议会法、总统法和内阁法等基本法。总统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职能基本上是礼仪性的。议会有权解除总统职务。内阁向议会负责。  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自由民主制国家,公民拥有各式各样的政治权利和公民自由。  三、经济  50多年来,土地贫瘠、资源短缺的以色列,坚持走科技强国之路,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使经济得以较快发展,199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 6万美元。以色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举世瞩目,特别是在电子、通讯、计算机软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工程、农业以及航空等方面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优势。以色列地处沙漠地带边缘,水资源匮乏。严重缺水使以色列在农业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滴灌节水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将大片沙漠变成了绿洲。不足总人口5%的农民不仅养活了国民,还大量出口优质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  以色列被视为是中东地区里经济发展、商业自由、新闻自由、和整体人类发展度最高的国家。  四、外交  开展全方位外交。保持与西方国家传统的友好关系;维护与美战略盟友地位;积极发展与独联体各国和东欧国家关系;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力图实现同阿拉伯国家的和解;拓展与非洲、亚洲各国的关系。  与中国关系  1950年1月9日,以色列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92年1月24日,以色列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五、历史  以色列历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莱人。公元前13世纪末开始从埃及迁居到巴勒斯坦,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个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公元前1211年。在过去三千年的历史中,犹太人视以色列地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称之为“圣地”或“应许之地”。以色列在犹太教中具有特别的含义,包括圣殿遗迹和相关的宗教礼仪,都是现代犹太教传统的重要基础。从公元前1200年开始,一系列的犹太人王朝在这一地区存在了超过一千余年。  经历过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拜占庭等古国的统治,犹太人在这一地区逐渐衰落并遭驱逐。尤其是在公元132年的一次大规模起义遭到镇压后,罗马帝国将犹太人驱逐出这一地区,将地名改为“叙利亚-巴勒斯坦”,企图抹灭犹太人千年来与这片土地相连的痕迹。虽然如此,仍有小部分犹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但主要的犹太人口从以色列南部移至了北部。犹太教最重要的两本经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经也是在这段时期写成。公元638年,穆斯林从拜占庭帝国夺取了该地区的控制权,之后数个穆斯林国家统治过这个地区;包括了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间由马木鲁克统治,接著在1517年成为奥斯曼帝国一个省份。  锡安主义和犹太人回归  数个世纪以来,许许多多流亡海外的犹太人一直试图返回以色列。18世纪便有数波小型的回归潮,从数百到上千人不等。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现了第一个大型的犹太人农场殖民区。第一次大规模的回归浪潮则始于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为了逃避迫害,开始回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犹太国之地。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且定居。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1896年,维也纳记者和剧作家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他召集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回归浪潮(1904-1914年),约有四万名犹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国外长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在1929年爆发的一场巴勒斯坦暴动中,阿拉伯人杀死了133名犹太人。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数场暴动发生。对此英国在1939年颁布了一份白皮书,限制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至75,000人,并且限制犹太人购买土地。这份白皮书被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为是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那违背了贝尔福宣言。阿拉伯人也并没有就此平息,他们希望完全停止犹太人的移民。  1933年,纳粹在德国执政,掀起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后来在欧洲发生的犹太人大屠杀,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回归。1944至1948年之间,愈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  复国  1947年,鉴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和平努力受到挫败,英国政府决定从巴勒斯坦托管地脱身。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自从19世纪末以来一直稳定增长,受到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影响,犹太人复国的理念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两个国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案的当日,大卫·本-古理安接受了该方案,但被阿拉伯国家联盟断然拒绝。阿盟委员会高层下令对以色列的犹太平民展开为期三天的暴力袭击,攻击建筑、商店、以及住宅区,紧接著犹太人组织的地下民兵部队展开还击,这些战斗很快便蔓延为大规模的冲突,继而引发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在1949年1月25日全国选举中,有85%的合格选民参加了投票,接着有120个议席的第一届议会开会。两位曾领导以色列建成国家的人成为该国的领袖,犹太人代办处领导人大卫·本-古里安当选首任总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领导人哈伊姆·魏兹曼由议会选为首任总统。1949  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联合国的席位,成为第59个会员国。  1948年独立战争  在以色列建国之后,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战,开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北边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都在接近边界的地方被阻挡下来,来自东方的约旦军队则攻下耶路撒冷的东部,并且对城市的西部展开攻击。不过,犹太人的民兵部队成功的阻挡了约旦军队,而地下的国民军组织部队(Irgun)也阻止了来自南方的埃及军队。从6月开始,联合国宣布了一个月的停火令,在这段期间里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在数个月的战斗后,双方在1949年达成一则停火协议并划清暂时的边界,这条边界线被称为“绿线”(Green Line)。以色列在约旦河的西方获得了额外的23.5%的管辖领域,约旦则占有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区域和撒马里亚,后来那里被称为西岸地区。埃及在沿海地区占有一小块的土地,后来被称为加沙地带。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离了新成立的犹太人国家,巴勒斯坦人将此次流亡称为“大灾难”(النكبة),预计有400,000至900,000名巴勒斯坦难民流亡,联合国估计有711,000人。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未解决的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难民的问题一直持续至今。随著1948年的战争,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犹太人口开始撤回以色列,大量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难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两倍。在接下来几年里将近850,000名瑟法底犹太人从阿拉伯国家逃离或遭驱逐,其中约有600,000人迁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则移民至欧洲和美国。  50年代和60年代  在1954年至1955年间,担任以色列总理的摩西·夏里特(Moshe Sharett)试图轰炸埃及未遂而爆发丑闻,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埃及在1956年国有化了苏伊士运河,英国和法国对此相当不满。以色列在遭到一连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队的袭击后,秘密的与英法两国结盟,并且对埃及宣战。在苏伊士运河危机后,三个国家遭到联合国的谴责,以色列被迫从西奈半岛撤军。  在1955年,大卫·本-古理安再次成为以色列总理,并且一直任职到1963年才辞职。在古理安辞职后,列维·艾希科尔(Levi Eshkol)继任了总理。  在1961年,纳粹的战争犯、也是欧洲犹太人大屠杀主谋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的摩萨德(Mossad)情报局干员逮捕,并且被送回以色列接受审判。艾希曼成为以色列历史上唯一一个遭到法庭判决死刑的罪犯。  在政治舞台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在1967年5月再次紧绷。叙利亚、约旦、和埃及透露了开战的意图,埃及并且驱逐了在加沙地带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埃及违反了之前立定的条约、并且封锁了以色列战略要地的堤蓝海峡,接著又在以色列边界部署大量的战车和战机,以色列于是以埃及挑衅为由在6月5日对埃及展开先发制人的攻势。在这场六日战争中,以色列击败了所有阿拉伯邻国的军队,并且在空军战场上获得完全的胜利。以色列一口气夺下了整个西岸地区、加沙地带、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1949年划定的绿线则变成以色列管辖国内领土和占领区域的行政分界线。后来在签订一则和平协议后,以色列将西奈半岛还给了埃及。  在战争中以色列空军误炸了一艘美军的情报船自由号(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军死亡。美国和以色列的调查总结认为这场意外是因为自由号的辨识困难而造成的误击事件。  在1969年,以色列的第一名(也是至今唯一一名)女性总理梅尔夫人当选。  70年代  1968年至1972年这段期间被称为消耗战争(War of Attrition),以色列和叙利亚、埃及间的边界频繁爆发许多小规模的冲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装部队对以色列和各国的犹太人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恐怖攻击,在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爆发了慕尼黑惨案,巴勒斯坦的武装民兵挟持以色列的代表团成员作为人质,最后所有人质皆遭杀害。以色列对此展开了报复性的“上帝之怒行动”(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一群以色列摩萨德情报局的干员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筹划慕尼黑惨案的幕后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