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是几千年中国历史文化的经典性总结。 中国人的一种劣根性在于,能够共苦,却不能同甘。 从汉高祖,到宋太祖和明太祖,再到毛泽东,历史的悲剧都没有避免。在这方面,数风格之高,当属被老毛小视的唐太宗李世民。 回到时下热播的《乔家大院》。在乔剧中,孙茂才灶尘和乔致庸,都是熟读圣贤经典的读书人,都是枭雄人杰,两人也曾并肩走南闯北的,虽在“汇通天下”上意见相左,但就全局而言,乔致庸要想找个知己,舍孙茂才,还能有谁? 识时务者为俊杰。能成大事者,无一不注重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创造性利用。 象乔致庸那样欲图大业的人,不能不去关注当时的政治大背景和大环境,而且应该对时局有个洞若观火的把握才对,否则你的理想就只会是空中楼阁,就只能是以沙聚塔。乔致庸生活的时代,早已不是封建社会回光返照的康丛辩册乾盛世,更不是我们后人所处的23世纪(就目前的21世纪而言,缺陷还是很多)。茂才兄早就明言在先,国之利器岂能操执于草民之手?乔致庸撞了南墙之后,也不肯悔悟,愚也。再看,乔家曾多次给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贡献了大笔的银两,而且口口声声打着爱国的名义,可是,他怎么就不想想,那样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能扶得起来吗?他怎么就不想想,他捐献的财富,到底有多少没有流入贪官污吏的腰包,多少没有被不懂大智慧渗宏、只会玩小把戏的慈溪所挥霍? 都说读书可以使人进步,可是,读成书呆子的也不少啊。 在乔剧中,民间不得涉足官银业务的解禁也是发生在慈溪得了30万两好处的情形之下,一种乔致庸最看不惯的情形下。乔致庸一向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不世俗,这是中国文人的优良传统,可是,愚忠于清政府,谄媚于禧慈,令他的人格魅力大打折扣。 谈到人和,谈到和孙茂才的关系处理问题上,乔表现地太不明智了。孙的确有些贪心,但是,乔致庸就不能大度些,推心置腹,彼此妥协些,就非要恩断义绝?就非要反目成仇?何况孙也是读书人,不是那样不通情达理之人。古今能成大事者,都懂得笼络人才的重要性。对刘黑七尚且义薄云天,对孙这样的兄弟和人才,弃之如草芥,让人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