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尔盲文1874年传入中国,由英国传教士与中国盲人合作,按照不同地域的方言先后制定了以《康熙字典》的音序为基础的“康熙盲字”(我国最早使用的通用汉语盲文)、用汉语拼音方法拼写闽南话的“福州盲字”、以南京官话拼写的“心目克明盲字”,还有广州话、客家话等方言的盲字。其中,康熙盲字,俗称408,是一种代码性质的盲字,以两方盲符的排列组合,组成408个号码,代表汉语的408个音节,每个音节按一定规律变换其图形可以表示四声。心目克明盲字20世纪初流行于除东北以外的地区,它以南京音为标准,有18个声母、36个韵母,声韵双拼为一个音节,再加上另一个盲符标调。 全国解放后,1952年,盲人黄乃(中国民主革命家黄兴之子)参照布莱尔盲文体系,在“心目克明盲字”等旧盲字的基础上,经过调整和创新,提出了以普通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采用分词连写方法拼写普通话的《新盲字方案》。《新盲字方案》于1953年在全国公布推行。它有18个声母、34个韵母,声韵双拼为一个音节,用另一个盲符作调号。至此,中国有了统一的盲文,为新中国盲文出版事业的创建提供了可能。
1953年初,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国盲人福利会。毛泽东主席派他的亲家张文秋同志前往,在内务部长谢觉哉、中国人民救济总会秘书长伍云甫的领导下,具体承担包括盲文出版业务在内的中国盲人福利会的筹建任务。张文秋同志担任中国盲人福利会总干事,与黄乃一起开始创办新中国盲文出版事业。筹建之初,毛泽东主席请周恩来总理亲自解决经费问题,请安子文部长解决干部人事问题。1953年7月,中央教育部盲哑教育处设立盲文编译组。1953年12月3日,中国盲人福利会盲文出版组正式成立。盲文出版组由姜本信、陈少怀、叶耀增、张重生、唐泽蓉、韦玉白、何仁堂等12人组成。同年,女盲人李玎研制铅印盲文书刊获得成功,新中国第一本盲文图书《谁是最可爱的人》得以正式出版。第二年,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题起刊名的第一份盲文刊物——《盲人月刊》创刊号出版。
1975年,盲文工作者提出芹敬了盲文改革,历经十几年的研究和探索,确定了汉语双拼盲文方案。它是以两方盲符拼写汉语的一个实有音节,即带调音节,声方在左,韵方在右。声方有声母、半声母、介母和零声符;韵方有韵母、零韵符和调号。 盲文数学符号的使用在我国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1911年上海盲校建立,就开始使用Taylor符号。1927年南京盲聋哑学校成立蔽首者后也采用Taylor符号。也就是说,从那时起,我国便采用Taylor符号体系,并且一直沿用到七十年代初。Marburg符号体系被我国正式采用已经是1972年的事了。那时,随着盲文出版物的增多,内容也越越深,只有中学程度的Taylor符号体系已逐渐力不从心了。当时的盲文出版工作者黄家尼先生在潜心研究了 Marburg符号的基础上,参照Marburg符号体系,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我国的盲文数理化符号。这套符号共一宏薯百三十多个,于1972年3月在盲文出版物中正式采用。
黄家尼先生整理、提出的这套符号在我国出版盲文版数理化书籍和教材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套符号已经使用了三十多年。随着自然科学和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它已不能完全适应盲人教育和盲文图书出版的需要。社会的发展期待着一套更科学、更完备、更据广度和深度的盲文数理化符号问世。
1990年,中国残联宣教部、中国盲人协会共同召开了第一次盲文数理化符号专家研讨会。会议分析了我国盲文数理化符号的使用现状;研究了编写新的盲文数理化符号的意义和可行性;确定了新符号的设计思想和编写原则;并成立了编写组着手编写工作。编写组翻译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盲文数理化符号资料和研究成果,对有代表性的数理化符号体系进行深入的比较和研究,广泛征求个方面的意见,博采众长,并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提出了一整套盲文数理化符号方案。方案出台后,有关方面又召开过六次较大范围的编写会议,并经过编写组若干次的修改、补充、完善,于1991年12月提交由个方面专家参加的会议审定。
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套符号极据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丰富了我国原有的数理化符号,适合我国盲人使用。专家们指出,这套符号为发展我国更高一级的盲人教育,出版更高层次的盲文版自然科学书籍奠定了基础。 中国点字是使用汉语拼音来表示中文的,由三个方块分别代表声母、韵母和星号组成一个发音。
台湾点字另外规定点字与注音符号的对映,由声母、韵母及声调组成一个发音。
在香港,使用广州粤语拼音,粤音共九个声调,由三个方块分别代表由声母、韵母及声调组成一个发音,但第一声不标音,即由二个方块分别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