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 :
古代皇帝谥号之一。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为谥号。 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致志大图曰景;繇义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义而齐曰景;明照旁周曰景
汉景帝刘启
(刘启,在位前157年-前141年)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腊月初五-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文帝刘恒之第五子,母亲是汉文帝皇后窦氏(即窦太后),出扮薯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是中国西汉皇帝。
刘启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继续奉行了"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减轻赋税。
刘启在位16年,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刘启驾崩,谥号孝景皇帝,葬于阳陵。
汉景帝刘启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吴景帝
(孙休,在位258年 - 264年)
吴太宗景皇帝孙休(235-264),字子烈,中国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三位皇帝,大帝孙权的第六子,公元258-264年在位。十八岁时,受封为琅琊王。太平三年(258年)九月二十六日,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次辞让而受,改元永安。孙休登基,封孙綝为丞相,孙綝权倾朝野,遂除孙綝。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孙休好文。上位后于永安元年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南京太学之滥觞,韦昭为首任博士祭酒。其妻为朱皇后。
晋景帝司马师
晋世宗景皇帝司马师(208年-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官至大将军,厅宽者西晋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长子,司马昭的兄长,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伯父。
司马师沉着坚强,雄才大略。高平陵之变后,以功封长平乡侯,旋加卫将军。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次年升为大将军。
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密谋除司马师,事情泄露,司马师杀死参与者,迫郭太后废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次年,亲自率兵平定毋丘俭、文钦之乱。回师途中病死,谥号"忠武"。司马昭受封晋王时,司马师被追尊为晋景王。西晋建立后,被追尊为景皇帝,庙号世宗。
成汉李特(始祖景帝)
追号始祖景帝。
李特(?―303年),字玄休,巴族,巴西宕渠(今四川省营山县)人,东羌猎将李慕之子,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建立者李雄的父亲,亦是成汉政权的奠基人。
李特性格雄武沉毅,与兄弟李庠、李流率流民徙居巴蜀。301年因益州刺史罗尚的压迫起义,罗尚率三万人偷袭义军绵竹大营,被李特将计就计杀的大败。攻克广汉后,与民约法三章,获得民心。罗尚表面上派使者向李特求和,暗地里勾结当地豪强势力,围攻李特。李特在奋勇抵抗之后,战败牺牲。其弟李流继统余众,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义军败而复振,不久亦病故。
夏刘乌路孤(追号景帝)
刘虎(?-341年),一名刘乌路孤,十六国时期匈奴铁弗部首领。刘虎是南匈奴单于的后裔,祖父去卑是匈奴左贤王,父亲刘诰升爰(刘训兜)为巧含前任首领[3],其曾孙刘勃勃(赫连勃勃)为胡夏政权建立者。
南朝陈陈文赞(追号太祖景帝)
陈文赞,南朝吴兴郡长城县人,南朝梁追赠侍中光禄大夫封义兴郡公,南朝陈陈追尊为景帝。
唐太祖景皇帝·李虎
李虎(?-551年)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秦安人),西魏八柱国之一,官至太尉。唐朝编纂的史书记载: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他年少时风流倜傥,志向远大,喜爱读书却不善于死背章句,更喜欢骑马射箭,广交朋友,由于家境还不错,对于钱财这身外之物看的也很轻,乐善好施,拥有这种品质即是可造之才,后来在同乡兼前辈、大都督贺拔岳手下做事时深受重用。
李虎的孙子李渊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后,追谥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
五代十国·吴烈宗景皇帝杨渥
杨渥(886年-908年)字奉天,南吴太祖杨行密长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吴君主,905年-908年在位。杨行密在位时任牙内诸军使,杨行密晚年,被任命为宣州观察使。
905年,杨行密去世时,虽对他不满意,但因其他的儿子年幼,只得将他召回嘱咐后事,并指定由右牙指挥使徐温、左牙指挥使张颢辅佐他。同年十一月,杨行密病死,杨渥继位。
杨渥生性喜好游玩作乐,左牙衙指挥使张颢、右牙衙指挥使徐温屡劝不听,其亲信又不断欺压元勋旧臣,将领们颇感不安。907年,张颢、徐温发动兵变,控制军政,杨渥大权尽失。同年五月,张颢与徐温派人将杨渥杀死,时年二十三岁。其弟杨溥称帝后,追谥杨渥为景皇帝,庙号烈宗,陵号绍陵。
明景帝
(景泰帝、朱祁钰,在位1449年 - 1457年)
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钰(1428年-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第二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1457年在位)。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虏。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次年改元景泰。因此又称景泰帝。景泰帝
景泰八年正月,夺门之变,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二月,废景泰帝为郕王,软禁于西苑。郕王薨,享年三十。谥曰戾。葬于北京金山口明朝藩王墓地。他是明代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位没有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明宪宗追认其皇帝之位,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称明景帝。[2]南明时期,加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庙号代宗。
朱祁钰知人善任,在外依仗于谦,在内信任兴安,不近声色,使得大明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可谓是英明之主。但是在天性之间未能尽善尽美,因而使奸臣趁机作乱。
清德宗景皇帝
(光绪帝、载湉,在位:1874年 - 1908年)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8.14-1908.11.14),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朝入关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亲妹。
同治十三年(1874年),被立慈禧太后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光绪十五年(1889年),载湉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载湉亲政后的中日甲午战争,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谥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庙号德宗。葬于清西陵的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