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当年反对杨贵的铁嘴是谁

当年反对杨贵的铁嘴是谁

在北京西城区一个静谧的院落里,杨贵穿着一件鲜亮的灰色毛衣,在宽大明亮的书房里一边翻看着自己刚刚出版的回忆录,一边跟前来给自己84岁生日祝寿的儿孙们聊着自己的传奇往事。他身体健康,动作灵便,谈吐风趣,思路清楚,毫无龙钟之态。  心血浇铸红旗渠,杨贵树起了中国水利建设的一面旗帜  1954年4月,26岁的杨贵被任命为河南省林县县委书记。芹清对这位15岁入党,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年轻人来说,林县并不陌生。林县位于河南省北部,靠近山西、河北两省交界,是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的贫瘠山区。早年在山中打游击时,杨贵就听说过,林县十年九旱,老百姓平时没水洗脸,长年累月都不洗衣服,只有在婚丧嫁娶这些大事来临时,才舍得去缸里舀出一点点水来,全家人合用一个洗脸盆,你洗完了我洗。洗完的水也舍不得丢掉,或是给牲口喝,或是去浇菜。因此,林县的姑娘嫁人是“不图你的万贯家产,就图你的有水洗脸。”  来到林县后,杨贵暗下决心,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也要让在政治上翻了身的林县人民,在生活上也来个大翻身。而要让林县人民过上富裕生活的关键在于解决缺水问题。于是,他组织县委一班人深入群众,广泛调查研究,根据林县境内几条河流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充分利用好河里的水,挖掘出地下的水,蓄存好天上的水”的解决规划。按照这个规划,他带领群众打了很多口井,并从1955年开始又带领群众相继修建了抗旱渠、天桥渠、英雄渠和3个中型水库。  就在杨贵为林县人民生活将得到改善而欣慰时,1959年的一场大旱又将他的美好愿望击了个粉碎。这场大旱让流经林县的几条河流全部断流,已建成的渠道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打下的旱井也都已干涸。面对这些形同虚设的水利设施,杨贵从陶醉中清醒过来——必须得走出林县找水源。  1959年6月,林县派出3个调查组顺着漳河、淇河和渐河逆流而上,寻找新的水源念睁。很快,他们就把目标锁定在山西省平顺县境内的漳河上。漳河最大流量达7000立方米/秒,常年流量30立方米/秒,即使在枯水季节也不少于10立方米/秒。  为了让山西方面同意从漳河引水,杨贵除了报请河南省委与山西省委协商外,还趁春节之际给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打电话拜年,恳请曾在林县工作过的他帮助协调解决。  在杨贵的努力下,一切进展顺利。1960年春节刚过,杨贵就带领近4万名修渠民工,自仔首岁带口粮、被褥和简易工具进驻了工地。他们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