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死:死ぬ。
日文汉字(日文:汉字,真名(汉字),罗马字:Kanji)是书写日文时所使用的汉字。日文汉字的写法基本上与中文使用的汉字大同小异。有一部分日文独创的汉字,则称为“日制汉字”或“和制汉字”。
《诸桥大汉和辞典》是最大的日文汉字字典,共记载接近5万个汉字,不过在战后的现代日文中常用的汉字只有数千个。(古典日文中则与繁体中文无异。)
汉字出现在日本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公元前1世纪(弥生时代中期后半)。考古学家在当时的墓葬中发掘出西汉时制造的直径为7.4厘氏昌米的连弧文镜,上有铭文“久不相见,长毋相忘”;同时还发现了王莽新政时传入的“货泉”、“货布”等刻有汉字的货币。当时的日本并没有自己的文字,《隋书》中记载倭国“无文字,唯刻木结绳。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日方的史料也确认了这一观点。汉字是随佛教经朝鲜半岛正式传入日本的。虽然具体传入的年代如今已不可考,但歼搏扒是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汉籍最早在五世纪初流入日本。
汉字并非由中国本土直接进入日本的,而是通过日本所谓渡来人或称归化人(即朝鲜与中国来到日本的侨民)带入的。应神十五年(404年)百济国(朝鲜半岛一国家)派阿直岐赴倭教太子菟道稚郎子汉文,次年王仁来日本,成为太子师傅。这说明当时社会银衫上层已注重汉字、汉文的学习。
究竟汉字什么时候传到日本没有定论,不过一般认为,汉字是于公元5世纪随着一些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这些经书的汉字当初是模仿中国僧侣的发音来读的,不过一套称为“汉文”的书写系统开始得以发展。汉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语独有的助词,让日语使用者可以依从日语的语法去阅读汉字写成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