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拼音:què、qiāo、qiǎo)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小、从隹,指体型较小的鸟,一般指麻雀。雀又读作qiǎo,是口语的读法。
扩展资料:
会意字。商代甲骨文,上部的几个点是“小”字,下部是鸟(隹),“小”和“隹”会意表示小鸟。西周金文与甲骨文大致相同。战国时小作少,古文字中“少”和“小”是同一个字,因此“少”也表示“小”。小篆的结构来自甲骨文,只有笔画的调整。楷书承自篆文而定体。
在上古,“雀”通常指麻雀,是一种体型小巧的圆头小鸟。《说文解字》解释雀说:“依人小鸟也。”这种“依人小鸟”,据段玉裁说,就是麻雀。麻雀广泛地分布在欧亚大陆,由于多半栖息在有拆李逗人活动的地区,并经常在屋壁、房檐筑巢,所以又叫家雀儿,即“依人小鸟”。
后来成为一种泛称,泛指小鸟,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旅卖”“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中“雀”都是泛指小鸟;又如“孔雀”“朱雀”“云雀”,等等。因为麻雀背上的黑色斑点和人皮肤上的斑点有相似性,因此又称脸上皮肤长的斑点为“雀斑”。
麻雀觅食总在地上跳跃,于是用“雀跃”比喻人高兴得跳了起来扰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