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看《水浒传》,看的是热铅誉闹;少年看《水浒传》,看的是快意恩仇;成年后看《水浒传》,看的是其背后的含义与得失。三个阶段、三种看法、三种认知,感受必然也是不同的。
先说说童年时期,此时的自己对这个世界还缺乏了解,对于四大名著的了解也比较浅薄,看《水浒传》时,也只是看个热闹,看看这个好汉杀个人,看看哪个好汉截个道,偶尔会记住一些比较出名的桥段,平时与好友们也会演一段,比如鲁智深倒拔垂养老、武松打虎、李逵与李鬼等等,因为那时的自己不懂《水浒传》故事里包含的寓意,看的都是表面。
等到了少年时期,逐渐的接触了历史,也对《水浒传》中的人物背景故事有所了解以后,这才慢慢的懂了、了解了《水浒传》里所描述的世界。那会儿自己还像从前一样无忧无虑,梦想着自己像小说中的好汉们一样行侠槐纤段仗义、为民除害、除暴安良。总之,那时自己的思想是不被道德和法律所束缚的竖销,有很多与我同龄的伙伴,因为模仿《水浒传》里的人物事迹而惹出了祸事,最终被自己爸妈男女混合双打一个小时。
等自己成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水浒传》,看的不仅仅是好汉故事,因为三观逐渐成形、理性、客观的去看这部小说时,就会有另一番感受。会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特点、去分析小说中描述的一些细节,并且从中领悟一些道理,一旦自己的性格与某位好汉相匹配,甚至还会将自己带入到角色当中,通过两相比较、相互印证,然后总结得失。
除此之外,当自己成年、踏入社会以后,看《水浒传》,看的不再是打打杀杀,也不再是快意恩仇,而是故事中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比如林冲的遭遇、再比如武松的遭遇,通过这些事情领悟一些人生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