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陈近南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陈近南本人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只不过当初金庸在写《鹿鼎记》中的陈近南这个人物时,所借鉴的历史原型,叫做陈永华。从某种意义上说,陈近南的经历,实际上就是陈永华的经历,只不过历史上的陈永华是一介文人,并不是武功高强的总舵主。

陈永华,字复甫,生于1634年,漳州府龙溪县(今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石美村)人,其父亲陈鼎是明朝天启七年的举人,后又在崇祯十七年高中进士。但可惜的是,就在陈鼎高中进士、准备走上仕途之际,明朝突然就灭亡了,于是陈鼎只好回到家乡种田。

1648年,郑成功大军占领同安,聘请陈鼎为教谕,不料清军迅疾南下,攻克同安。郑成功被迫撤走,陈鼎自缢身亡。当时陈永华只有十五岁,他在清军入城后,找了个机会也逃了出去,然后辗转来到厦门。

后来,郑成功占据厦门,图谋恢复明朝江山,于是延揽天下士子,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荐陈永华,郑成功与他谈论时事,陈永华对郑成功发表见解、分析未来,深得郑成功的赏识,郑成功还称他为“今之卧龙也!”

“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陈近南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此后,陈永华便作为郑成功的参军,开始转战南北。等到1657年,郑成功已经稳定了东南局势,声威大震。为了进一步打击清廷,他有意举行北伐,但他手下大部分人都表示反对。只有陈永祥前华力排众议,赞成北伐。郑成功很高兴,于是安排陈永华辅佐世子郑经留守厦门。由此,陈永华也从此成为郑经的老师。

再后来,郑成功的三次北伐,均以失败而告终,为摆脱困境,郑成功只好转而攻取宝岛,并于1661年跨海收复宝岛,后对其进行大力经营。在此期间,陈永华作为郑成功的首席参谋,帮助其制定法律、职官系统,兴学校,立功极多。

1662年,郑经与其弟弟的乳娘私通并生下儿子,导致其遭到宝岛众多士大夫人士的联合批判,认为他伤风败俗,不适合在当继承人,由此郑成功集团内部也开始发生分裂。郑成功因此忧愤而死,临死之前,他留下遗言由弟弟郑袭即位,并下令诛杀有罪的郑经。

不过在关键时刻,陈永华带头选择支持郑经,银并于是郑经很快控制厦门,虽然在陈永华的辅佐下,郑经开始反攻宝岛,并最终击败郑袭,成功地夺取“延平王”的位子。等到郑经上台后,对陈永华非常倚重,军国大事必询问他。此时的陈永华,开始以“国师”的身份出现在郑氏政权。

“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陈近南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两年后,当年被郑成功赶出宝岛的荷兰殖民者不甘心失败,便与清朝建立军事同盟,一起发兵攻打金门,并在乌沙头重创郑军。此役过后,清军顺势占据金门、厦门,迫使郑经退军铜山城。次年6月,荷兰军队又跨海占据鸡笼(基隆)。

在这种背景下,郑氏政权集团一时间人心不稳,投降清朝的人很多,就连郑经身边也有人力劝降清。但陈永华却力排众议,最终成功劝说郑经放弃投降的念头,转而退往宝岛。其后,郑经便将宝岛的治理事宜全都交给陈永华处理。

于是,陈永华便仿照中原模式,在台湾建立了一整套上至“国子监”,下至“府学”“州学”“县学”的教育系统。同时,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在陈永华的努力下,宝岛文教事业蒸蒸日上。陈永华也由此度过了他最志得意满的9年时光。

公锋宴迹元1674年,随着“三藩之乱”的爆发,郑经便趁此机会与耿精忠会师伐清,并命陈永华以东宁总制使(相当于宰相)的身份,留在宝岛辅佐其子郑克臧监国。八年后,三藩之乱被平定,郑经的反清大业也无果而终,于是他只好无奈退回宝岛。

在郑经率军在厦门一带从事反清大业的八年期间,因为陈永华大都留在宝岛,于是冯锡范、刘国轩等人趁机脱颖而出,成为郑经身边的亲信大臣;与此同时,由于陈永华在宝岛的影响力实在太大,而他又辅佐郑克臧监国八年,导致他和郑克臧越走越近。

在这种背景下,等到郑经回到宝岛之后,为防止儿子势力太大后提前抢班夺权,他便开始有意无意打击陈永华,鉴于此,冯锡范和刘国轩开始处处排挤陈永华,最后陈永华只好辞去官职,隐退到龙湖岩(今台南市六甲区赤山龙湖岩)居住。没多久便郁郁而终,享年46岁。

“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陈近南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