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初一历史:商鞅变法的背景、时间、变法的内容、变法意义

初一历史:商鞅变法的背景、时间、变法的内容、变法意义

背景: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国在战国初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山东齐、楚、燕、赵、魏、韩这六个大国。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比山东各国晚了很久。如鲁国“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可是这时,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搏友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稿前变动。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下令废除人殉的恶习。具体而言,①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春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产出租,这样出现了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相继掀起了变法运动。③各国争霸的需要。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各国竞相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④为了增强秦国实力,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于是商鞅被重用。1.原因、背景:(1)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地主阶级统治(主因);各国为实现富强的愿望。(2)战国时期.2.开始时间:公元前356年3.在位国君:秦孝公4.变法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鼓励发展农业,奖励生产(有利于秦国经济的发展)(3)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制(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同时,触犯了旧奴隶主贵族的利益)(4)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确立地主阶级统治最为关键的一项,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土地私有制)(5)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6) 整顿秦国社会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度,并规定父子及成年兄弟不得同居一室,到成年还不分家的,加倍征收户口税(7)实行二十等爵制度(8)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5.影响:积极影响:(1)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2)使秦国经济繁荣,军力强大;天下人才汇集;军事胜利,领土扩张,国力强盛。消极影响:(3)焚儒书,使大量儒家文化及其他名家学派著作被毁,禁锢世人思想。(4)重农抑商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难以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5)实行专制中央集权导致国家逐渐僵化,失去活力,难以进入民主社会。资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6.性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7.作用:经济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和封建生产力的繁荣发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乃至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经济物质基础,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的利益;政治上使得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使得秦国基本上建立起稳固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综上所述,商鞅变法是一场全面彻底的封建化变法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8.变法成功的条件:(1)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2)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3)危急的外部环境,秦国在春秋诸侯中是边缘弱小的国家。秦国的开国之君,只是周天子的养马马夫,所以秦国国君比较自卑,自觉僻陋。也常常被其他诸侯看不起。(4)秦国国君对变法的支持,对商鞅的信任。9.启示:(1)改革要符合客观潮流。(2)改革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措施保证。(3)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4)改革家要法德并用,不应随意严峻刑法。(5)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10.意义:商鞅变键银清法是一场全面彻底的封建化变法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