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张震怎么死的真相 张震死亡是不是谣传

张震怎么死的真相 张震死亡是不是谣传

《张震讲故事》掀起了中国恐怖文艺作品发展的一个小高潮。然而其存在依旧被文化界视为“非严肃的”。张震认为,获得人们的争议并不一定就是坏事。他的座右铭是:“我们还活着,我们会更好。”恐怖文艺作品有生存权吗?“恐怖文艺作品”的提法,是记者自己杜撰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就连恐怖文学”这个记者认为理所当然的概念,都被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曾镇南反驳道:“‘幽默文学’我知道,但‘恐怖文学’这个概念我没听说过。”可见,“恐怖文艺作品”的提法似乎更是欠妥。这同时也证明,这类作品在文艺界,尤其是在中国文艺界,没有地位到了极点。然而,面对恐怖小说、恐怖故事、恐怖文学、恐怖电影(即恐怖片)、恐怖音像制品等这许许多多的“新”概念,记者又不得不统称为“恐怖文艺作品”。文艺作品的雏形是故事,那么还是让我们从张震讲的“恐怖故事”开始。1993年,张震开始在辽宁电台打工,大学毕业后加入当地99099娱乐台。1997年3月他推出《张震讲故事》节目,1998年年末在辽沈地区推出首张个人专辑《张震讲故事》,影响波及东北三省及京沪地区。1998年9月28日,辽宁电台生活娱乐台开播,张震主持每天20∶00—21∶00《张震时间》,1999年7月5日,该台再度改版,《张震时间》在每天15∶00出现。同时,《张震讲故事》继续运作。“我一开始做的《张震讲故事》,包括几种:幽默故事、情感故事、恐怖故事、哲理故事。结果从读者反馈的情况来看,恐怖故事的市场是其他故事加起来的总和也难以匹敌的。从第二周开始,我就保留下幽默故事和恐怖故事,到了第三周,我就只做恐怖故事了。”正如张震所说,他的这个节目的确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其社会效应对我来说在三个方面有所体现,一是我们做的是声讯台,有一个收听指数的单子,另一个是读者来信,再有就是我身边的人在收听过这个节目后给我的反馈。至于经济效应……”张震指了指记者手中的一盘《张震讲故事》说,“你从北京就能买到这盘盗版带子就足以说明问题。”以上,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掀起的一次有一定规模的恐怖文艺作品的小高潮的现状。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中国文坛对通俗文学的重视历来十分苛刻。说到中国文学,曾镇南说:“文学作品里有一些恐怖情节、使读者感到恐怖的因素,这在文学史上还是普遍存在的。因为这也是吸引读者的一个很重要的美学因素。关键是看其在具体作品中运用得怎么样,看其是否有利于作品主题的深化,有利于人物的塑造,不能为恐怖而恐怖。”他举例道:“比如《聊斋志异》中有篇作岩拦腊品叫《席方平》,写席方平为了申冤,在地狱里经历的一些很恐怖的事情。他是为了揭露当时封建社会黑暗,官场中的那些残酷,是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我觉得在这里将恐怖作为一种美学因素来运用,是非常成功的。”当记者谈到文学中的自然主义(通俗的解释就是生活中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有多残酷就写多残酷)时,曾镇南说:“人类当然不要太脆弱,应该敢于面对最残酷衡激的粗滑人生。但作为文艺作品,还是要增强人们对生活的信心,对生活、人性有一种美好的信念。再说,鲁迅也讲过,有些东西永远进不得文学作品,画什么的都有,没有画大便和毛毛虫的。并不是说画得像就是好。”然而就美学因素而言,张震也有自己的看法:“我创作故事的过程就是我不断在揣摩人们恐惧心理的过程。”张震将恐怖故事分成了若干个层次,最低级的就是突然吓唬你一下,让你在感官上有个刺激,完了也就完了。而最高层次的故事,是听完了越琢磨越害怕。正如曾镇南所说:“真正的幽默和比较有意味的笑话和一般的插科打诨是不一样的,这在理论上很难说清楚,但从审美的实践当中大家都能感受得到。”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张震认为使用悬念推理是最好的方法,就连他为自己的节目所做的广告词都在说:“《张震讲故事》以悬念取胜,让您分分秒秒身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