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新闻是什么?

新闻是什么?

新闻就是侍带李新的东西,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字典对新闻的定义是"对于最近事件或先前未知信息的报导"。 但是,世界上每天发生的大多数事情并不见报,也不上广播电视。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一件事有足够的新闻价值而得到刊登或播放呢? 真实的答案是:这要取决很多因素。 一般而言,新闻内容要与接收新闻的对象普遍有关;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重大新闻可能在巴库毫无新闻价值。 新闻记者一般根据以下各类"新闻价值"来决定取舍:时效性 事情是最近发生的吗?是我们刚刚得知的吗? 如果是,它就可能有新闻价值。 当然,"最近"的意思因媒体而异。 对于周刊而言,从上期出刊以来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能具有时效性。 对于24小时播放的有线新闻频道而言,最有时效性的新闻也许是"突发新闻"或此刻正在发生的、可以由记者现场报导的事件。影响力 事件影响很多人还是有限的人? 如果你所在城镇中有两万人的供水系统受到污染,这具有影响力,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你的读者或听众。 一老迟则报导说,在一个边远地方的夏令营里有10个孩子因为饮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这也具有影响力,因为它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 一位工人剪断了电缆不是重要新闻,除非它导致整个城市数小时断电。近距离 事件是否在我们身边发生,有没有我们这里的人卷入? 一架飞机在乍得失事坠毁,在恩贾梅纳是头条新闻,但在智利可能就不是,除非飞机上有智利乘客。争议性 人们是否对此事有不同意见? 人的本性决定了我们对冲突、紧张状况或公开辩论感兴趣。 人们喜欢选择立场,看谁会获胜。 冲突并不总是意味着表达针锋相对的观点。 医生与疾病斗争或公民反对法律不公,也是一种冲突。显要性 事件是否涉及著名人物? 一件普通的事情或事故如果涉及名人,如政府总理或电影明星,则会成为新闻。 如果那架在乍得坠毁的飞机上有一名著名摇滚乐手,这个事件就可能成为全球头条新闻。现实性 人们是否在谈论这件事? 一个关于公车安全的政府会议不会受到多少关注,但如果会议是在一次严重公车事故之后召开,情况就会不一样。 某次足球赛中发生的事故可能有好几天都出现在新闻上,因为这是时下街谈巷议的主要话题。奇特性 事件是否非比寻常? 这正像常说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但人咬狗就是新闻!" 我们对非同寻常和意想不到的事件有着天然的好奇心。此外,何谓新闻还取决于新闻消费对象,不仅要看他们住在哪里,而且要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关心的问题,导致对不同类型的新闻感兴趣。 一个针对年轻听众的广播节目可能把音乐及体育明星的消息包括在新闻中,然而这些消息不会出现在针对更年长、经济收入更高的读者的商业报纸上。 一个报导医疗新闻的周刊会报导药品试验,因为阅读刊物的医生们会对此感兴趣。 但是,除非这个药品可以治愈某种众所周知的疾病,否则一般地方性的报纸大多会忽视这条消息;唯一例外也许是这个研究项目所在地的报纸。新闻机构视自己的工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因此,构成新闻的是人们所需要的信息,这些信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关,并且能够使他们成为民主社会中有所作为的公民。 但与此同时,大多数新闻机构也是商业企业,必须盈利才能生存。因此,新闻也有旨在吸引人的内容:人们想知道它仅仅是因为它有趣。 这两个特点不必相互冲突。 事实上,一天当中最叫好的新闻,往往既重要也有趣。 但新闻机构通常把新闻划分为两个基本范畴:硬新闻与软新闻,后者也叫专题新闻或者新闻特写。新闻种类硬新闻基本上是当天的时事,是人们在报纸头版或网页头条看到、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一开始听到的;战争、政治、商务、犯罪等经常是硬新闻的内容。 城市公车司机今天宣布罢工,成千上万人不能上班,这是硬新闻。 它具有时效性,争议性,影响广泛,近在咫尺。 社区需要立即得到这个消息,因为它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比较而言,一个世界著名运动员曾在孤儿院长大的消息属于软新闻。 这是一则有人情味的消息,涉及一位显赫人物,经历独特,人们很可能想与朋友谈论这条消息。 它不一定非要在某一天刊登或播出,因此属于专题新闻行祥。 许多报纸和在线新闻网站另外开辟专题栏目,登载生活时尚、居家生活、艺术娱乐等消息。 大报甚至分专题开辟每周栏目,如食品、健康、教育等。区别硬新闻与软新闻的并不仅仅是新闻内容;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采用不同的文体。一般而言,硬新闻单刀直入,为的是让读者尽可能快地掌握重要信息。专题特写新闻则往往从一则轶闻或实例引出故事,为的是引起读者兴趣,因此,这类报导要花费更多笔墨之后才点到要害。有些新闻稿将这两种写法混合运用。那些没有时间敏感度、但具有重要主题的报导常被称作"新闻特写"。比如,报导一个社区针对艾滋病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是一篇新闻特写,而关于治疗艾滋病的新方法则是一篇硬新闻。新闻特写是探讨社会趋势或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它讲述具体的人和事,反映人们的亲身经历。(我们将在第三章"报导新闻"中详细讨论不同的写作风格。)新闻来源新闻工作者在各种各样的地方发现新闻,但是大多数新闻基本依靠以下三个来源之一: 自然发生的事件,如灾害事故; 预先计划的活动,如会议及新闻发布会; 记者的挖掘非计划事件常常成为主要新闻:一艘渡轮沉没,一架飞机失事,一次海啸或泥石流,皆有新闻价值,而且不但在当时如此,在数天或数星期之后仍具有新闻价值。报导的繁简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距事件距离的远近以及涉事人。在巴黎发生的一次致命汽车事故或许平常不是重大新闻,但是,1997年在巴黎发生的这一事故,不但在法国而且在全世界成为轰动新闻,原因是罹难者之一是英国王妃黛安娜。目击灾难发生的公民常与新闻机构取得联系,记者也从第一线救援人员那里获悉消息,如警察、消防队员、救生队员。在某些国家,新闻机构可以监听一线救援人员之间的通话,进而可以即刻派记者赶赴现场,观察事件的发展。在许多新闻编辑室中,最显著的新闻来源是本地事件的日程表,即所谓"日志",包括政府会议,商家开业,社区活动等。日志上的活动并非一定具有新闻价值,但却是记者寻找新闻的好起点。经常固定报导某一专题或机构的记者,即"跑某一专线的"(beat)记者表示,他们经常通过查看日志来找到新闻点。新闻发布稿可以是新闻的另一个来源,但这同样也只是一个起点。通过邮件、传真、甚至卫星录像,新闻编辑室每天收到几十件新闻简报。政府官员和政府机构发布大量简报,其他大型机构,如私人企业和非营利团体,也发布简报,为的是让新闻媒体知道它们正在展开的工作。一份新闻简报看上去像新闻,但因为其来源本身是有自身动机的,因此不可能反映全部情况。新闻简报可能在事实上并无差错,但所显示的往往仅限于对发布者个人或机构组织有利的事实。即使简报看上去具有新闻价值,一个有专业素养的记者一定首先会判断其真实性,而后提出问题以确定实情,然后才决定是否值得报导。有组织的活动,如示威,可以成为新闻,但是记者必须警惕,避免只宣传一方的观点,从而受到活动组织者的利用。政客非常善于通过组织活动和所谓"上镜机会"来吸引媒体报导,而这些活动本身有时没有任何实在的新闻价值。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记者应该忽视这些事件,而是说他们需要注意通过更多努力,给予全面的报导。大多数记者说,他们的最佳新闻报导来自于自己的挖掘。有时新闻源于陌生人,比如那些通过造访、电话、电子邮件来向新闻编辑室投诉的人。有些新闻机构积极从所服务的社区中徵求建议,为人们提供反映情况的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等。记者花大量时间,与那些能提供消息的人建立关系。(我们将在第二章"新闻采访"中进一步讨论建立来源的问题。)记者经常也能够仅仅通过四下走动,倾听人们的交谈而找到新闻,比如从运动场或在邮局排队时偶尔听到的谈话中就可能发现新闻。在没有采访任务时,不妨问问人们的生活状况或他们社区的情况;这有可能让你赶上一则不曾有人报导的新闻。另一个发现新闻的办法是提问题:在报纸或广播电视上次报导的情况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后继报导常常能反映出比即时报导更有新闻价值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发展。比如,火灾发生后第二天的新闻可能报导了有多少人死亡以及财产损失的程度,但是,几个星期之后的追踪报导可能导致发现无线电系统的问题,从而揭示出是这个问题导致了消防员无法作出迅速反应,因而未能避免更大伤亡。文件、资料、公共记录也可以引出极有价值的新闻。记者可用它来寻找趋势或发现异常。这样做要花费更多气力,不过几乎也总是会得到相称的回报。比如,电子资料最方便,但在资料没有电子化的情况下,据说有的记者把书面资料输入电脑资料库程序,为的是能够在大量的统计资料中寻找最重要的信息。例如,如果对驾车超速的人名单按照姓名而非日期排列进行搜索就可能产生新闻:电视记者南希·阿蒙斯(Nancy Amons)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她所在城镇有一个驾车人三年内得到12张罚单,甚至还在一次事故中导致另一位驾车人死亡,但这个人却没有被吊销驾驶执照。她的调查导致这个城镇的官员承认了他们的失职。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新型技术使任何拥有电脑的人都可以像大型新闻机构一样广泛散发信息。但是,一个设计甚佳的互联网站并不一定是可靠的新闻来源,无论它的内容写得多么好,更新多么频繁。实际上,在这个信息已不再是稀有商品的世界,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新闻工作者不同于宣传家或闲话人。新闻工作者必须对现有信息进行过滤甄别,在确定信息价值与可靠程度后,才向公众发布。所有新闻,不管是硬新闻还是特写新闻,都必须准确。新闻工作者不但要获取信息来讲述新闻,而且要在使用信息之前核实信息。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记者依靠第一手的观察,此外也从多个来源确定所得信息的可靠性。除非有极特殊的情况,他们标明信息来源及其身份,以便接收新闻的大众掂量其可信度。但是,新闻工作不仅意味着传播有事实依据的信息;宣传品也可以有事实依据,但是那些事实是用特别方式提供的,为的是影响人们的观点。我们已经谈到,公关专家也用事实,但可能是一面之辞。相比之下,记者努力做到公正全面。他们努力讲述准确而真实的情况,反映的是实情,而非自己或他人对实情的看法。新闻报导与其他信息形式的另一个区别是,新闻工作者努力做到与报导对象保持独立。公关专家受雇于机构,他们所写的关于这个机构的材料,不会包括不利于这个机构形像的信息。相比之下,记者的介绍致力于完整,即使其中有些不是正面的内容。记者不是仅充当自己的观点或他人提供的信息的传声筒。他们要从头组织起自己的报导,决不把事实与意见或谣传相混淆,并且要有良好的判断力。《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主编比尔·凯勒(Bill Keller)说,新闻工作的一个主要责任是"判断信息"。记者不同于其他信息传播者的另一点在于,记者的第一忠诚是对公众。正如加拿大《蒙特利尔公报》(Montreal Gazette)的行为守则所说:"一个报纸最重要的资产是它的操守。这种操守换来的尊重,得之困难,失之容易。"为保持这种操守,记者付出巨大努力,避免任何实际的或印象上的利益冲突。(我们将在第七章"道德与法律"中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客观与公正新闻客观性的概念出现于大约一个世纪以前,是针对当时大多数报纸报导耸人听闻和带有观点倾向性的反动。"客观性"这个词最初被用来描述一种新闻方式;新闻工作者力图用客观方法来写新闻,不反映个人或公司的立场倾向。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工作者要求自己也做到客观。美国《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主编伦纳德·唐尼(Leonard Downie)如此重视客观性,以至他拒绝登记参加选举投票。但是,今天许多新闻工作者承认,完全的客观性是不可能的。1996年,美国职业记者协会(U.S.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从协会行为操守中删去了"客观性"一词。新闻工作者也是人。他们对自己工作很认真,但他们的确有自己的看法。宣称完全客观意味着他们没有价值观。不过,新闻工作者大多同意,他们必须对自己的观点有自觉意识,不让它影响工作。新闻工作者不应该使听众从新闻报导中觉察到其个人的观点,并且应该可以通过用客观科学的方法核实信息而做到这点。换句话说,报导本身应该是持平公正的。此外,新闻报导应避免一面之辞。新闻工作者应该寻求对立的观点,在新闻报导中不偏不倚。除了要对所说事实予以核实以外,他们应该在存在事实争议时,找出各种不同的观点。然而,公正与持平不是一回事。持平意味着任何新闻都只有两方面意见——这种情况很少见——而且各方意见应受到同等重视。实际上,新闻工作者如果在报导中寻求这种人为的持平,反而可能使报导从根本上失去准确性。例如,绝大多数独立的经济学家可能对某一预算政策的后果持有同样看法,只有少数人观点不一样,而后者被以往经验证明是错误的。新闻如果给这两种观点同样的时间与版面,就可能起误导作用。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是,既要以对当事人公平的方式报导各种重要观点,又要让听众(或读者)了解全面、真实的情况。记者兼博客丹·吉尔摩(Dan Gillmor)说:"在某种意义上,公正意味着倾听不同意见,并对它们加以报导,但并不意味着重复谎言或重复歪曲事实之词来达到慵懒的平等假象,这样做会导致有些记者在一方得到压倒性支持的事实面前,刻意去寻找引用对立面的言论。新闻提供者全世界的记者都具有某些共同特点。他们好奇心强而且穷追不舍。他们要知道事情发生的原因,不得到答案不会罢休。他们不畏强权,尽心尽职。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4台的编辑克文·马什(Kevin Marsh)说,一个好新闻工作者具有"抓住大真相的能力——而当事实不符时,又有足够的谦逊放弃之。"新闻工作既具有挑战性又很复杂。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已故董事长菲利普·葛兰姆(Philip Graham)曾经说:"(新闻工作者)不可避免地肩负着难以成就的使命,即每星期拿出历史的第一份初稿,而我们永远无法理解这个世界,它的历史永远无法完结。"今天的记者发布消息的渠道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多,从社区小报到环球电视新闻频道以及在线新闻网站。每一种媒体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在大多数国家,日报的工作人员一般最多,报导的题材比广播媒体更广、更有深度。随着在线网站的发展,许多报纸开始突破每日出版一次的传统限制。但是,报纸只能为识字、经济收入高的读者服务,即那些有阅读能力并有钱买报纸的人或者能够上网阅读的人。广播是世界上用得最广泛的新闻来源之一,它的优势是快捷方便。广播记者能迅速播出新闻,任何拥有电池收音机的人都可以在几乎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收听。广播记者报导新闻既用声音也用文字,听众可以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广播新闻每天多次播出,消息更新频繁。但是,大多数广播电台的每次新闻节目时间有限,因此播出的往往是对重大新闻的综合摘要,缺少报纸的深度与广度。电视新闻既有声音也有图像,可以向观众展示、而非仅仅讲述正在发生的事件。电视的优势之一是能够传输情感、让观众分享经历。技术进步——如小型摄影机、数码编辑、移动传输等——使电视能将消息迅速播出,与广播相差无几。但电视媒体对于图像的依赖也可以成为缺陷:电视新闻有时因一些复杂的事件没有最佳视觉效果而不对其加以深入报导。近来,印刷媒体与广播媒体的传统范畴界限逐渐模糊。在美国等国家,如今许多新闻机构制作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多媒体新闻。正因为互联网是可以无限扩充的,所以在线新闻不像印刷广播媒体那样受时空限制。新闻网站可以提供更多信息,而且提供的时间更长,此外,还可以让用户搜寻他们最感兴趣的新闻。报纸、广播电台及电视台的在线网站看上去十分相像。它们用照片来展示新闻,许多网站还可提供新闻的串流录像,乃至完整的新闻节目。此外,这些网站提供"播客"(podcast)版本,即把新闻文档公布在互联网上,让用户下载到电脑或移动媒体播放器上,供日后享用。在有些网站,人们既可以阅读新闻,也可以听记者朗读新闻。新闻机构甚至开办网上交谈(即一般简称的"博客"),让记者通过在线日记的形式,介绍他们正在采访的新闻以及新闻编辑室正在做的决定等。新闻世界不断演变,许多新闻工作者发现他们必须掌握更多的技术方能做好本职工作。报纸记者除了采访消息来源、撰写新闻报导之外,可能还要为网页拍摄照片。编辑的工作除了审阅记者的稿件和确定标题之外,可能还必须将新闻稿件放到网上。摄影记者除了拍照片,可能还需拍摄录像,并且提供相关的说明文字。许多新闻机构为使记者适应新闻编辑室中日新月异的角色而给他们提供培训。目前,一些新闻教育界人士采用所谓"综合教学大纲"(convergence curriculum)来帮助学生成为未来所需的技术多面手。但是,尽管有这些新要求,优秀新闻工作的核心依然如故。正如比尔·科维奇与汤姆·罗森斯蒂尔(Bill Kovach and Tom Rosenstiel)在《新闻要素:论新闻从业者需知及公众的期待》(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 What Newspeople Should Know and the Public Should Expect)一书中写到的,在民主社会中有一些明确的原则,既为新闻工作者所公认,也是公民有权期待的:新闻工作的第一职责是符合事实。 新闻工作要第一效忠公民。 新闻工作的本质是核实。 新闻从业者必须独立于报导对象。 新闻必须成为权力的独立监督者。 新闻必须成为社会批评与折衷的论坛。 新闻必须努力使重要信息有趣且相关。 新闻必须做到消息全面与适度。 新闻从业者必须能够根据他们的个人良知行事。这些价值观使新闻不同于其他形式的通讯传播。奉行这些价值观并不容易,新闻工作者几乎每天都面临要他们就这些原则作妥协的压力。为确保新闻业发挥其主要功能——为公民提供生活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就必须时刻牢记这些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