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属于我们自己的个人信息是比较私隐的,通常我们也不愿意将这些信息透露给别人。但随着互联网以及手机的普及,我们会使用各种各样的软件,而这些软件一般都会要求我们注册个人信息,有些还会涉及我们的身份证照片、家庭住址、通讯录甚至财产状况。
一旦这些信息脱离我们的控制,难免会有被泄露之虞。近日,就有7家科技公司因涉嫌非法存储1亿多条公民信息而被调查。其实,纵览过往的新闻,类似的事件可谓层出不穷。从知名购物网站到二手车交易网站,从招聘网站到征信平台,从培训机构到房产中介,都有过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例。
这些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有的是平台有意为之,有的则是平台内部员工偷偷干的。那么,这些原本属于我们的个人信息被窃取后会被怎么使用?
从已公开的媒体报道的案例来看,用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倒卖获利
一些机构或个人在窃取个人信息后,会将其倒卖获利。以最近因窃取公民个人信息而被查的考拉征信来说,它在2015年以来的短短几年里靠非法提供查询返照而获利3800万元。
网站内部员工偷偷作案获利的例子也不少。据淮南市谢家集区人民法院做出的一份判例,2018年3月,某二手车网站员工徐某向外部人员提供其内部网站的登录账号和密码,供后者查询待出售车辆所有人的财产信息,收取后者费用28000元。
2.电信诈骗
被倒卖的公民个人信息最终可能会流入一些犯罪团伙手上,这些不法分子在获得公民的个人信息后,会有针对性地实施诈骗,而且成功率比较高。一般在校学生、留守老年人,会成为电信诈骗分子重点关注的对象。
2016年,徐玉玉因电信诈骗而致死案曾轰动全国。案件中,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徐玉玉被电信诈骗分子以发放助学金的名义骗走近1万元,伤心至极的徐玉玉心脏骤停,最终不治。而诈骗分子之所以能盯上徐玉玉,便是因为他们从黑客手里购买到了当年山东高考考生的几十万条个人信息,这些信息是黑客侵入高校招生考试信息平台网站窃取到的。
3.业务推广
大部分机构购买公民个人信息其实是为了推广自身的业务,这些机构包括贷款机构、保险机构、房屋中介、培训学校,等等。这种情况相信不少人都碰到过。比如,总会有一些机构莫名其妙地给你打来电话,问你要不要买房,要不要贷款,要不要给孩子报补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