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是:匡衡。
成语故事: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册敏歼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拿厅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扩展资料:
近义词:不学无术
[成语解释]州冲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典故出处]《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译文:霍光没有学问,没有本领,不明白大道理。
[近义词]目不识丁、胸无点墨
[反义词]博古通今、博学多才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指人无学术、没本事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