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没有俄罗斯人定居才会很奇怪,因为这座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俄罗斯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得直白一点,如果没有俄罗斯人,压根就不会有近代史中的东方小巴黎——哈尔滨。
时间回到十九世纪末,当时沙俄驶入扩张自己在远东的利益,因此便借口修建中东铁路支线将势力渗透到了东北地区,当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过后,处于防范日本的考虑,清政府便答应了沙俄修建中东铁路的要求,并且与沙俄一同出资成立了华俄道胜银行,用以筹措铁路修建的费用,当然,名义上虽然是合作,但中方几乎没有一点发言权,钱自然也都进了俄国人的口袋里。
资金到位后,设便开始规划铁路路线,起点从满洲里开始,重点分别是绥芬河与旅顺,这就意味着需要在这中间选择一个交汇点,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最终决定在阿什河与松花江的交汇处修建火车站,建立中东铁路的交汇点,而这附近恰好有一个小渔村,这便是哈尔滨的前身。
哈尔滨是一座因中东铁路修建而建立起来的城市,其历史也就一百多年而已,当铁路正颂修建好后,来自欧洲的商人通过西伯利亚铁路涌入到了这座充满活力和朝气的城市,到处都是各国的商人,当纯清档然,其中最多的便是俄罗斯人。
随后沙俄爆发了十月革命,资产阶级被推翻,一大批沙俄贵族和商人逃到了中国,其中主要哈尔滨便是这些人的聚集地之一。这些人不仅带来的商机,同时也带来的各自的传统文化,最早期的哈尔滨地标性建筑便是坐落在哈尔滨中心线,与老哈尔滨火车站相望的圣·尼古拉大教堂,这是一座在当时全世界都十分有名的东正教代表性教堂,最值得称道的是其精巧的纯木构设计,东正教是沙俄的国教,沙皇同时兼任教皇。
“一般说来,什么地方出现了俄国人,他们要干的第一件事做乱就是修建教堂。”
后来这座教堂在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但时至今日,哈尔滨的很多地方依然能够见到往昔沙俄留下的影子,不论是方石铺就的中央大街,还是侥幸保留下来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这些遗迹无不告诉这人们,俄国人与这座城的的关系。
所以在改革开放以后,这座城的的俄罗斯人身影又开始逐渐多了起来,每年举办的哈洽会,来的最多的也是俄罗斯商人。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们又重新在这片土地上,和这座城市中来往穿梭,洽谈商机,交流经验和文化,也让这座城市重新焕发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