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理性多汗指孩子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其原因是小儿的大脑神经发育尚不完善,且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的代谢非常旺盛,如果再外加一点兴奋和刺激就会出汗,以蒸发体内的热量,维持正常的体温。
家长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决定小儿的最佳环境温度,喜欢给宝宝多盖被,捂得严严实实。宝宝的过热的刺激下,只能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此外,小儿在入睡前喝牛奶、吃巧克力等也会引起多汗。生理性多汗多见于头和颈部,常在入睡后半小时内发生,一小时左右就不再出汗了。
2、病理性多汗指在安静状态下出现的多汗。佝偻病所致的多汗表现为头部多汗,哺乳时和入睡后出汗增多,熟睡后逐渐消失,与季节无关。体弱的病儿多汗往往是在白天活动或夜间入睡后,在头、胸、背部成片出汗,多见于1岁左右的小儿和断奶前后的小儿。因喂养不当而致摄事不足或摄入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而发生营养不良也易出现多汗。
如果宝宝经常在天亮前或清晨空腹时多汗,则可能是低血糖引起的,这时可给予喝糖水或食糕点,出汗即自止。如果孩子经常是在下半夜出汗,这种出汗常称为“盗汗”,是结核病的常见症状,它是由于体内的结核杆菌产生的毒素刺激了机体的交感神经,使之兴奋而引起的。出汗部位以胸背为主。必须指出的是,如果宝宝不明原因的经常大汗淋漓或身体一侧或下半身出汗,就应去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妈妈如果发现宝宝出汗多,首先应该寻找多汗的原因。如果是生理性多汗的话,妈妈不必过分忧虑,只要除去外界导致宝宝多汗的因素就可以了。
炎热夏季需经常开窗,有条件者用电扇或开空调,要注意风不要直接对着宝宝吹,尤其在宝宝睡着后,皮肤毛孔开放,身上有汗,风直接吹容易受凉。
注意宝宝的衣着及盖被。我们主张宝宝比大人多穿一件衣服,从小锻炼宝宝抵抗力。有的妈妈在冬天摸摸孩子手冷,就拼命给孩子添加衣服,穿了好几件毛衣还穿棉袄、棉裤,晚上盖好几床棉被。
要知道给宝宝穿或盖得过多,使宝宝大量出汗,衣服被汗液弄湿,又没有及时换掉,宝宝用自己的身体温度捂干湿衣服,反易受凉而引起感冒发烧及咳嗽。
出汗严重的宝宝,由于体内水分丧失过多,会引起脱水。
父母需要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最好喂淡盐水,因为宝宝出汗与成人一样,除了失去水分外,同时失去一定量的钠、氯、钾等电解质。
给宝宝喂淡盐水可以补充水分及钠、氯等盐分,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避免脱水而导致虚脱。
大多数情况下,宝宝出汗多都是正常的,但也有少数情况下的出汗多可能是某些“病理因素”导致的,一般来说,导致宝宝出汗多的病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佝偻病:这是大家比较熟知的导致出汗多的病因,佝偻病的表现除了出汗多以外,还包括夜间哭闹、囟门大、鸡胸、O型腿等。
佝偻病主要是因为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
如今,父母在宝宝出生后,一般都比较注重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所以因为佝偻病导致的病理性出汗并不常见。
服药后出汗:宝宝发烧超过38.5℃就需要服用退烧药,一般服用退烧药后的一段时间,宝宝都要出汗,这样才能降低体温。
低血糖:空腹时出现的大汗淋漓,为冷汗,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就要考虑低血糖的可能。
某些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出汗:如败血症、结缔组织病等疾病可伴随出汗,结核病也可出现“盗汗”,表现为整夜出汗,这种出汗会一直持续到下半夜,直到天明才渐渐消退。同时还会伴有午后低热、乏力消瘦、咳嗽等其他表现。
因为我们国家的宝宝在出生后都会按计划接种卡介苗,所以,结核病也比较少见。
总体来说,因为疾病导致的多汗并不常见,大多数情况下的“出汗多”都是比较正常的。
将室温控制在合适的范围: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将室温控制在26℃左右对宝宝来说就是比较适合的温度。
夏天可以开空调,但不要对着宝宝直吹。冬天尽量不要使用电热毯。
不要穿得太多:判断宝宝穿的衣服是否合适,要摸一下宝宝的前胸和后背,如果这里是暖的而且无汗,就说明穿的合适;
如果摸起来有汗(包括冷汗),就说明穿的有点多了;如果摸起来是干燥的凉,就说明穿得少了点。
穿纯棉衣物,及时擦掉汗液:尤其是内衣,纯棉质地的更容易吸汗;另外,最好准备一块专门给宝宝擦汗的毛巾或者手绢,及时擦掉汗液,尤其是脖子下面、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这些地方的皮肤褶皱比较多,汗液容易存留,不及时擦干就容易出现皮炎、痱子、湿疹等问题。
夏天,入睡时,建议给宝宝穿一个肚兜,既不会过热,也不会因为着凉而导致宝宝胃肠痉挛。
及时补充水分:如果宝宝运动量大,出汗非常多,要注意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尤其是夏天暑热的季节,必要时可以补充一些淡盐水。
因为汗液里的成分主要就是水、盐分,还有少许微量元素等,喝点淡盐水可以及时补充丢失的盐分,预防脱水。
出汗时,不要马上进入空调房或者摄入大量冷饮:出汗时,毛孔是张开的,如果突然进入比较凉的空调房或者摄入大量冷饮,身体就会出现应激性反应,毛细血管收缩,反而容易导致宝宝出现感冒、胃肠不适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