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老年人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1老年人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一、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

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

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

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五、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

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六、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

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

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在人际关系中,有正性积极的关系,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八、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不愉快的情绪必须给予释放或称为宣泄,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

另外,客观事物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不同的评价结果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有一位老太太,大儿子是晒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总是发愁,阴天她为大儿子担心,晴天为小儿子担心。

一位心理医生对老太太说:“您真有福气,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兴起来。

九、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一个人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应该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否则只顾得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而损害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就会引起人际纠纷,而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十、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个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愉快感和幸福感。

但人的需求往往是无止境的,在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下,满足个人适当的需求为最佳的选择。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研究

2让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手段

我国专家在研究中发现,由于文明社会的高度发展,农村家庭处于独家独院管好独家田、城市家庭处于独门独户管好独生子女的状况。

家庭与家庭、居民与居民之间,形成了一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

这种生活方式对老人们的身心健康是很不利的。

专家认为:老人在休闲时常会产生一种失落感、自卑感和孤独感,尤其是儿孙们上班或上学后,忧郁之情就更难以排解。

此时若邀两三个知己朋友,海阔天空地“侃”上一阵子,老人的精神状态可大为改观。

“话疗”,可健脑益神。

聊天内容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家长户短;大至国家政治时事和社会新闻,小至凡人琐事和柴米油盐酱醋茶。

聊天时,老人既可缅怀留恋过去,又可憧憬幸福的晚年,还可交流饮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经验,从“话疗”中增长知识,获得信息。真是领略真情在人间,体会趣味哲理在百事。

“话疗”,可排遣寂寞。

一旦有空儿,就可到左邻右舍或老朋友家里坐坐,侃侃“海阔天空”,倾诉“肺腑之言”,能将忧愁苦闷抛至九霄云外。

如此会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不单调寂寞,对调节情绪宽阔胸怀,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大有益处。

其实,老年人更容易钻牛角尖,但生活经历的丰富却让老年人心理更容易接受和想开很多事情,与同龄人聊天会让老年人更坦然面对自己,与小辈聊天则会让他们在思想上年轻起来。

3老年心理健康注意事项

进入老年期后的朋友们,自己要在心理上做好适应新生活的准备,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主动与所在小区的同龄人多接触,参加同龄人的锻炼团队,强身健体,保证自己的晚年生活能有一个较好的身体状态。

第二,遇到生活上的事多和人聊一聊,不要自己关在家里发愁。尤其是丧偶或独居的老人,更要积极的与他人多接触,多倾诉,以免形成抑郁影响生活质量。

第三,如果子女确实无力陪伴在身边,要打消传统思想的影响,可以在身体好的状态下多多了解养老机构的情况。

当自己身体确实需要照顾时,不妨考虑社会养老院的服务,以降低自己对生活和未来的焦虑。

第四,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生活内容。

第五,可以到一些成人培训的机构参加学习。

成长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通过学习可以增添活力,同时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有利于消除孤独感。

4老年人养生要避免这些心理

一、过喜:喜为心志,心主血脉、主神志。

过喜则会伤心,常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多汗出、胸闷、头晕、头痛、心前区疼痛,甚至神志错乱、喜笑不休、悲伤欲哭、多疑善虑、惊恐不安等症状,可导致一些精神、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发生,严重者还可危及人的生命,如大喜时造成中风或突然死亡,即中医里的“喜中”。

二、易怒:怒为肝志,肝主疏泄、藏血生血。

大怒伤肝,表现为肝失疏泄、肝气郁积、肝血瘀阻、肝阳上亢等病证,出现胸胁胀痛、烦躁不安、头昏目眩、面红目赤,有的则会出现闷闷不乐、喜太息、嗳气、呃逆等症状。可引起唾液减少,食欲下降,胃肠痉挛,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上升,血中红细胞数量增加,血液黏滞度增高,交感神经兴奋。长此以往,易使人患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对已患心脑血管疾病者,可使病情加重,诱发中风、心肌梗死等,危及性命。

三、过悲:悲为肺志,肺主气、主行水、主治节、主宣肃。

过度悲伤会使肺气抑郁,耗散气阴,出现感冒、咳嗽症状,或出现荨麻疹、斑秃、牛皮癣等皮肤病。

同时肺为娇脏,清虚娇嫩易受邪侵,《理虚元鉴》记载:“肺气一伤,百病蜂起,风则喘,寒则嗽,湿则痰,火则咳,以清虚之府,纤芥不容,难护易伤故也”。

四、易恐:恐为肾志,肾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主一身阴阳。肾功能受损,则气化失职,开阖失度,或呼多吸少、吸气困难、动则喘甚等肾不纳气的病理变化。

因此,人在受到剧烈惊吓之时,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等,甚至导致死亡。

五、过思:思为脾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主升清。

过思易伤脾,若脾失健运,则血液亏虚、阳气虚衰、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出现头晕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虚征象,或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疾病。

5老人易出现6大黄昏心理

1、累赘包袱感

有的老年人多疑多心,思想变得愚昧,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不能再为家里做事,认为自己是子女的累赘和包袱,是“三饱一倒”的“活害”,觉得生活是一种折磨,是一种煎熬,因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想法。

应对方法:子女们可以找点事情给老人做,比如给自己带带小孩,接孩子放学等,也可以平时种点小菜,给餐桌上添加美味,这些都是能体现出老人的价值,让老人觉得自己还不是一无是处。

2、怀旧回归感

有的老年人多愁善感,留恋过去,常沉缅于对已往的追求,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怀旧情结。

有过多坎坷经历的老年人,其思绪会集中于过去艰幸的生活,睹物思人,愁绪满肠;

有过戎马生涯的老年人,则对战争的残酷而伤感悲哀,忧心忡忡……

应对方法:老人的记忆跟年轻人的不同,他们往往会对以前的事情记忆深刻,但是长期怀念过去也会影响人的健康。

对于过往的一些悲伤的事情,一定要对老人进行开解,让老人走出以前的阴影,多带他出去看下现在的世界,体会现实的生活。

3、枯燥无聊感

人到老年,身心都在发生变化,大事干不了,小事不用干,整日在“吃、睡、坐”中轮回周转。

这样日复一日,心理上就会产生枯燥无聊的情感,感到生活无趣、无味。

应对方法:生活缺少情趣,就不能老有所乐,思想观念陈旧,就会缺乏人生追求和进取心。

其实,对于工作来说,老年人已画上了“句号”,但对于整个生活来说,老年期则是一个“逗号”,是一个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生活要有情趣,要有阳光心态,闲暇时可迷于书画、痴于养花等,这样,枯燥无聊之感就会荡然无存。

4、冷落遗弃感

有的老年人退休后,觉得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权力,生活中没有了迎来送往的热闹,心里便会产生萧条冷落之感,这种失落的心理挥之不去,如同被人抛弃般难受。

应对方法:由于自尊心过强,同时受虚荣心的驱使,对自己的“角色转换”想不通,因而产生消极自弃情绪。

从健康的角度讲,情绪消极,人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对生活会产生不良影响。其实,“丢权”变老,犹如季节转换,是人生的必然规律,应以平常心面对。

5、孤独寂寞感

人到老年,生活变化很大,首先是无所事事闲得慌,其次是缺乏情趣闷得慌。

看着别人忙里忙外,自己又帮不上忙,心里就会烦躁,就会产生孤独感。

应对方法:人老退职,告别了众多的社会活动,从“大家”回到了“小家”,一时还不能接受和适应,另外,子女与老人长期分居,也会引发孤独之感。

老年人可以参加老年大学,去老年活动中心与新老伙伴去谈心、聊天、倾诉,做一些有益的活动,也可以做一些感兴趣的事,如收藏、书法、剪报等,让孤独感慢慢淡化。

6、黄昏末日感

有的老年人自认为临近了生命的尽头,就像天快黑了那样的冷寂,从而产生惆怅之感。

还有的老年人受宿命论的影响,什么“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不唱春之歌,反奏黄昏曲,身心陷入一种绝望的境地不能自拔。

应对方法:心理脆弱,情绪消极,情感沮丧,就会使人失去生活的信心。心理学家认为,把老年期看作是黄昏末日,看作是生命的“悬崖”,是有害健康的。

老年人应以“夕阳无限好,人间爱晚晴”的美好心态去拥抱晚年生活,力所能及地再为社会发挥余热,就会感到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