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每日经济新闻编辑李语涵认为:
上海无人面馆被叫停,首先让我想到了前一段时间同样被叫停“共享睡眠仓”,两者被叫停的原因有类似之处。因为同样是新鲜事物,相关监管层以现有的针对传统行业的规章制度和经营规范,套地用在新兴事物上必然“鞋不合脚”。出于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和对消费者人身安全的考虑,监管层只能先叫停,但并没有一味禁止,这也意味着,这种新兴事物并没有被直接被判处“死刑”,待相关营业执照和相关许可证补齐之后,仍有重新营业的可能。
如同共享经济风靡一样,无人贩售作为“新零售”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各种各样的无人贩售机正如雨后春笋,出现各大商场、交通站点、学校、医院等公共领域,如无人贩售咖啡、橙汁、零食等。这些无人贩售机的出现,也确实为都市中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带来一定的便利。
相较于实体零售店铺,无人贩售机会不会抢夺消费人群?笔者认为对实体零售的影响并不大。无人贩售利用的是这些快节奏生活人群的碎片化时间和移动式生活场景,抢夺的目标群体和消费场景并不同。比如想去咖啡店喝咖啡的不一定是想喝咖啡本身,而是想去咖啡厅享受其氛围环境,再比如滴滴的出现并没有减少路上堵着的私家车辆,共享单车的兴起也没减少挤公交车的人群,无人贩售只是作为一种新的零售模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元化、更增值的选择而已。
那么,无人贩售究竟前景如何?笔者认为其发展前景最终取决于市场本身,要看产品是不是市场刚需,而不是一种跟风似的“伪需求”。首先,无人贩售的产品应该是消费者高频消费的产品,比如饮品、食物等;其次,无人贩售要符合现阶段以传统零售为主流的市场“准则”,即符合各种经营规范,规避一切可能阻碍其发展的风险,如取得相关监管部门的经营许可;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人贩售要做到相关产品整个产业链的闭合,从产品产出、运输、投放、机器维护、收银管理等等环节要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相较于共享风中的一些新模式,笔者更看好无人贩售这一新零售业态。如果能够规模化发展,使整个消耗从人工、铺面租金等成本中解放出来,对于消费者来说,又能利用自己碎片化时间提高购物效率,是一件双赢的选择。实体店铺的优势在于有环境、有服务、有情调,如果无人贩售在技术上能够实现为消费者提供更智能、更便捷、更贴心的服务,相信其前景可期。
看了一下,这家无人面馆其实是类似于一种无人售货机的业态,就像我们随处可见的自动橙汁机和自动咖啡机一样。而根据新闻报道,这个无人面馆也并非是现制现做,而是已有可以加热的即食面放在其中,等待消费者点单之后再加热。属于噱头大于有用性的业态,毕竟如果我们从便利店买来一包方便面,用公司或者家里的热水冲泡,显然比封闭柜子中不知道清洁频率的加热方式安全得多。而据了解,上海的监管部门也表示,无人面馆确认经营者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属实,但现场餐饮的制作环节,并不在许可允许的经营范围内,涉嫌超范围经营。
无人零售这个风口带动了一批业态,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自动零售机都是其中的一种,而目前随着消费者消费形式碎片化,对于价格不敏感等趋势的发生,消费者对于自动零售机生产的标准品的接受程度也更高,天使之橙能够得到B轮融资已经说明了资本界对这种模式的肯定,而面馆这种即热商品却和这些业态有些区别,我认为主要的问题在于竞争,面馆满足的是人们对于正餐的需求,消费者对于正餐的挑剔程度一定会比一杯咖啡或者一杯橙汁要高,而一碗即食面的同类商品又太多了,各种有补贴的外卖虎视眈眈,而便利店中的各种即食商品也看起来美味而安全,即食面的客单价同样竞争力不足,在这样的条件下,消费者恐怕连看都不会多看机器一眼就会离开。即使将加工过程做成透明形式,承诺清洁时间,在消费者心中信用度也不足。而据铅笔道了解,这种即食无人货柜几年前三全就做过,但最终结果也是拉低上市公司表现最终撤柜,三全这样强大的供应链尚不能保证竞争中的有利位置,何况是刚刚切入市场的创业者呢。
上海:“无人面馆”45秒做出一碗面,近日被令停,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