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闽交界处的苍南马站地区至今流传着一个传说:“沉东京,浮蒲门”。 马站地区旧称蒲门,相传古时这里是一片汪洋,而距蒲门往东的海上有个“东京城”,后来不知什么缘故沉入海底,蒲门便就此浮了上来,渐渐演化成现在的蒲门平原。至今,一些渔民出海打鱼时还能隐吵亏约听到远处传来的鸡鸣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沉入海底的东京城。 这个传说听起来很美,但细想起来可能会令人有点疑问,东京城真的存在过吗?如果存在又会在哪里?无独有偶,闽粤地区也有几个这样的传说,其中以广东汕头的“沉东京,浮南澳”最引人瞩目。央视四套的《走遍中国·走进汕头》曾报道过一集《东京沉没之谜》的专题片。他们解释成两种原因:一种是自然现象,东京城是因为一次大地震而沉陷海底的;另一种是文化现象,东京城是南宋末年小皇帝南逃时在这里修建的行宫,后来南宋王朝以投水的方式灭亡了,东京城也就从此消亡。“沉”是消亡,而“浮”是流浪的意思,形容他们长期在海上漂泊流浪。 按南宋小皇帝逃亡路线来看,他似乎不可能经过蒲门这个地方。如果有,当地的民间传说里应该有所反映,甚至会留下一点历史遗迹。这样的话,“沉东京,浮蒲门”或许只能是自然现象。按理说应该是属于地壳运动,但蒲门是一个海湾,它是由山上泥沙冲击加上海水长期淤积而成的。以下理由应该可以证明蒲门古时还是一片汪洋: 一是马站镇城门村有个叫屿孝迅头(顶屿和下屿的统称)的地方,有人曾在河底发现过牡蛎壳的痕迹。也有人在鼻头的田里挖到过一些贝壳。 二是马站地区有中岙、岙内等古地名。岙是山与山之间常显凹形的平地,古时是可以避风泊船的。由于潮汐的缘故,大量的贝壳汇集于此,鼻头正好在岙内旁边,发现贝壳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马站镇的霞峰村至今还有个“严渡将军”的传说,里面就讲到很久以前,蒲门岙还是一片汪洋大海,中间有一个渡口,浙闽边界的来往行人都得经过这个渡口。 所以,蒲门平原的形成跟海上的东京城并无多少关系。那么渔民出海打鱼时听到远处的鸡鸣声又该怎么解释呢?据我所知,大黄鱼闽南话里又叫“红鸡”,它们产卵的时候,会发出“咯咯”“呜呜”的叫声,这是不是渔民的一种错觉讹传呢?或者是他们的渔船临近台湾岛,而将之误以为东京城呢? 说了这么多,“沉东京,浮蒲门”到底该怎么解释呢?我觉得似乎可以从方言上找突破口。马站地区的方言是闽南话,汕头南澳岛上也是讲闽南话。由此看来,这跟闽南人的由来有关系。而闽南人的先祖大部分迁自中原河洛地区,其中以西晋的永升慎神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北宋的靖康之变四次南迁规模最大、影响最广。他们带来的洛阳一带不同时期的中原汉语与当地原来的闽越方言逐渐形成闽南话。洛阳在隋唐曾为东都(又称东京),因此,“沉东京”的“东京”可能是指洛阳。而“沉”除了“水沉”的意思之外,还可以解释成“陆沉”,就是被敌人占领了,国土沦丧了。中原人南迁的主要原因不就是“陆沉”吗? 入闽后的中原人因为战乱等多种原因又开始向其他地方迁徙,其中一部分人沿着海岸线迁徙到粤东潮汕地区,逐渐形成了潮汕话。到了明清时期,又有大量闽南人迁徙到福建东北部及浙南苍南、平阳、玉环、洞头一带,逐渐形成了“浙南闽语”。马站地区地处浙闽交界处,唐宋时期,这里还是一片荒滩,菖蒲丛生,人们取蒲叶编织为门,因称蒲门。又因其地势险要,便成为海防要地。到了明洪武年间,为了抗倭,朝廷在这里修建了蒲壮所城(蒲城),并开辟盐田发展盐业。闽南人的这次迁徙正好符合这个时期。因此,“浮蒲门”是否可以解释为闽南人漂泊流浪到蒲门呢? 然而,不管是“沉东京,浮南澳”,还是“沉东京,浮蒲门”,这都是后人纪念历史和先祖的一种方式,寄托了他们对于故土的思念。同时,又蕴含着感叹人生短暂、世事难料之意。
相关文章
-
27人失联,“福景001”轮遇险沉没,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023-04-25 06:41 阅读(603) -
一艘货轮在黑海海域沉没是怎么回事?
2023-04-22 19:38 阅读(587) -
东海一渔船沉没2人被救,11人失联,造成此事故的原因是什么?
2023-04-19 16:48 阅读(641)
2 汉城沉没了 歌词
615 阅读
3 载有近4000辆汽车的货轮沉没,造成了多大的损失?
582 阅读
4 山东一货船沉没已致3死8失联,导致货船沉没的原因是什么?
630 阅读
5 中国渔船在韩国西部海域沉没,7人失踪,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575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