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拼音:zhǐ)
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模拟人足,本义是足,引申指脚趾,这些意思后来写作“趾”。足在人体的最下面,故又引申指地基,字纯尘后作“阯(址)”。
通过脚可以去任何地方,故引申为至、临义,由至、临引申为停止、静止义,进一步引申为停留、逗留义。由停留引申为居住、处所义。由停止义引申为禁止、去除义。由本义亦可引申指人的举止、容止。
“止”的本义是“脚”,脚是用来走路的重要器官。走路自然要达到某一目的地,所以“止”便引申出“至、到”的意思,到达目的地之后自然不再拦塌走了,所以“止”又有了“停止”的意思。
“止”字也是重要的意符,古文字中的“止”构件往往预示着动作、行动,如:步、走、武、正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依做衡禅据小篆的字形,把“止”的本义解释为“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许慎认为,因“止”的字形“象草木出有址”,所以才有“足”的意思。徐灝《说文解字注笺》:“许以为象草木出有址,殆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