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指差首喊不通过双方军队的兵刃的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
屈:低头,降服
兵:军队,军事力量。
出自:春秋孙子《兵法·谋攻》,
原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虚野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译文:衡量战争取胜的一般原则是,以能使敌国完整无损的降服于我为上策,而攻破敌国使其残缺受损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军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军,便略逊一筹;
能使敌人一旅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旅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卒官兵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卒兵众就差一等了;能使敌人一伍士卒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伍士卒就差一等了。
所以百战百胜,虽然高明,但不是最高明的;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芹消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是高明之中的最高明的。
扩展资料:
“不战而屈人之兵”案例——唐朝与高昌之战
高昌国是当时西域一个独立的地方政权,它在西域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高昌国正是靠着这一点将自己发展壮大,历经了几代王朝,到了麴氏高昌王朝这一代,国力最为强盛,存在时间最长。
唐太宗时期,高昌国国王麴文泰就与唐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其妻子宇文氏还被唐太宗赐予了长乐公主封号,很长一段时间,西域这边有任何动静,麴文泰都会传给唐朝政府,高昌俨然成了唐帝国在西域的一只眼睛。
可惜好景不长,第三者出现了,而这个第三者就是突厥。人们对于权力的热衷,无论到了哪个朝代哪个民族,都是不变的,突厥也不例外。
突厥当时的领导人去世之后,他的继承人为了最高领导人的位置争夺不休,最终,整个突厥分成了东西两派,二者可谓是战得难解难分。可是,一山岂能容二虎,若是其中一方找到一个强大的支持,胜算岂不更大些。
显然,在当时,唐朝就是那个强大的助力,于是,两派纷纷争取唐朝的支持。最终东突厥的外交比西突厥更胜一筹,获得了唐朝的青睐。
西突厥虽在外交上失利,但是凭着自身的力量逐渐扳回了劣势,将自己的势力发展得越来越壮大,反观受到唐政府支持的东突厥的势力却是越来越小。
不得不说,出现这一情况也是相当打脸了。西突厥颇有一番一统西域的架势,同时,与唐朝的摩擦也多起来,之前逃到西域的中原人,被西突厥控制起来并残忍杀害,此事唐的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唐立刻派人前往高昌,要求高昌放人。
可这时高昌已然为西突厥所控制,拒不放人。此时的麴文泰也一改之前为唐朝马首是瞻的态度,立场十分强硬,声称高昌要做什么,唐朝管不着。这话说的简直狂妄非常,根本没把唐朝政权放在眼里。
原来麴文泰曾去过隋朝,后来又去过唐朝,他将二者放在一起比较过,经他个人分析,隋朝明显强过唐朝,既然当时隋朝都没能发兵西域,那么唐朝就更不能了。即便唐朝要发兵,西域千里迢迢,粮草供应十分成问题;
出兵不够也无多少胜算;再就是有天然的戈壁滩做为屏障,唐军若要过戈壁滩也要大费一番功夫,到时候仗还没打,自己却先无谓损失许多人,这对唐朝也相当不利。
当麴文泰在高昌盘算着这一切时,远在中原的唐太宗也没有闲着。朝堂上众大臣就是否出兵攻打高昌。主战派认为,不可一直容忍下去,涨了高昌的嚣张气焰,而且从长远来看,要稳固政权也急需解决高昌之事。
可保守派却认为,此行攻打高昌路途遥远,且西域自然条件复杂,一不小心就会损失惨重,劳民伤财。唐太宗最终决定出战,并发表了《讨麹文泰诏》,细数麴文泰多天罪状,提及西突厥,也只说是受了高昌的挑拨,结论依然是惩罚高昌。
换言之,这是唐朝和高昌之间的内部矛盾,外人不要插手。做出决定后,唐太宗当即调兵遣将,派遣二十一左右大军出征西域。这二十一万大军中不光有府兵,还有其他多民族的兵种,他们都各有所长,训练有素,浩浩荡荡奔赴西域战场。
反过来,再看高昌,所有人口加起来也就三万多点。乍一看,好像唐朝政府的目标就是高昌,实际上,唐朝看重的是高昌背后的西突厥。西突厥首领显然看清了唐太宗的意图,在唐军抵达之前,赶紧跑路了,正所谓此时不跑更待何时啊!
他这一跑就跑到了西边一千里以外的地方,而西突厥的残余势力也投降了。麴文泰一听唐军已穿越戈壁,正向高昌而来的消息,由于本身身体不好。当即吓得眼一闭,腿一蹬,见阎王去了。
麴文泰过世后,其子麴智盛即位。当即这位新国王就向唐军递交信件,声称自己是如何如何无辜。唐朝这边态度很坚决,只要高昌肯投降,一切都好说。只是麴智盛那里甘心就此投降。
新高昌王的这点心思早就在唐军将领的意料之中,他当即下令准备攻打高昌。麴智盛一看唐军的架势,知道真打起来,自己只是以卵击石,不成气候,最终只得选择了投降。
唐朝这次召集二十万大军发兵西域,最终不战而胜,正是《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体现,这是用最少的代价换来了最大的利益。
这一战之后,唐朝强盛的形象在西域各部族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知道了唐朝中央政权不可轻视,否则高昌和西突厥就是例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战而屈人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