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出现三军的记载还是在周代,那时候碧郑樱也不是全军丛李的统称军队,“军”只是一种数量。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
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周礼·夏官·司马》中说:“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扩展资料:
现代的概念是指陆、海、空三军。而在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这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实质意义完全不同。
到了战国时期,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对“三军”的划分又与其它诸侯国不同。《商君书·兵守悔丛第十二》 称:“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壮男之军。
到了唐、宋以后,三军划分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三军的划分标准是担任作战任务的不同:前军一般负责开路、侦察、及应付小规模的战斗;中军是作战的主力,而后军主要负责全军的后勤工作。
所以今天的军队也还是用“三军”来统称,只不过这个“三军”范围更大,主要指海陆空三种军队。和古代的“三军”是有所不同的,但是相同的一点,都是代表保家卫国的军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