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小窍门

故宫的介绍

故宫的介绍

故宫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是上罕见的.它标志着我们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引人注目的三大殿 里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局岩.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富有生活气的内廷 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平日办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在坤宁宫北面的是御花园.御花园里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名为万春亭和千秋亭的两座亭子,可以说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华丽的了. 『第3楼』 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其位于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门,后倚景山,东近王府井街市,西临中南海.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故宫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紫禁城,四面环有高10m的城墙和宽52m的护城河.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80,000㎡.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含拿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则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谈腊搭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前后两部分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封建帝制时代,普通的人民群众是不能也不敢靠近它一步的. 辛亥革命后,这座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溥仪却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当时的政府决定,将热河(承德)行宫和盛京(沈阳)故宫的文物移至故宫的“前朝”部分,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溥仪居宫内,一直与亡清残余势力勾结,图谋复辟,且以赏赐、典当、修补等名目,从宫中盗窃大量文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对宫内文物进行清点.又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于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门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礼,并通电全国,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开放的第一天,人们以争先一睹这座神秘的皇宫及其宝藏为快,北京市内万人空巷,交通为之堵塞,此亦成为当天各大报纸的重大新闻. 经初步清点,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据1925年公开出版的二十八册《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一书所载,计有一百一十七万余件,包括三代鼎彝、远古玉器、唐宋元明之法书名画、宋元陶瓷、珐琅、漆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匏、金铜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等.可谓金翠珠玉,奇珍异宝,天下财富,尽聚于此.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为此故宫博物院下设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分别组织人力继续对文物进行整理,并就宫内开辟展室,举办各种陈列,还编辑出版多种刊物,公开资料,进行宣传.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人文荟萃,极一时之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夕,日本帝国主义鲸吞了中国东北领土,步步进逼华北,形势危急.为了保护故宫文物不至遭战火毁灭或被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故宫博物院决定采取文物避敌南迁之策.从1933年2月至5月,宫内重要文物被装成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运抵上海,后又运至南京.遂于南京建立文物库房,并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南迁文物又沿三路辗转迁徙至四川,分别存于四川省的巴县、峨嵋和乐山.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三处文物复集中于重庆,于1947年运回南京.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渡江之际,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库房中挑选出2,972箱文物运往台湾,后于台北市士林外双溪建立新馆,公开对外展出.余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后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一万余箱,但至今还有2,221箱仍封存于南京库房,委托南京博物院代为保管.在这场长达十余年的惨烈的战争期间,由于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不畏艰难险阻,尽职尽责,南迁文物数量虽巨,却没有一件丢失和损伤,故宫人员的精神、事迹,可歌可泣.可又是因为这场战争,致使故宫的文物分处异地.这份祖国传统文化之珍藏应是一个整体,而尤与紫禁城建筑不可分离,人们相信,终有一日,其终将得以完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的职工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拔除杂草,疏通河道,清理垃圾.50年代初,从宫内清除出去的上百年的垃圾竟达250,000立方米,自此院容焕然一新.故宫博物院制定了“着重保护、重点修缮、全面规划、逐步实施”的古建维修方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许多残破、渗漏、濒临倒塌的大小殿堂楼阁得到了修复和油饰,愈显金碧辉煌.院内各处高大宫殿都安装了避雷设施,又以巨额投资建设了防火防盗监控系统和高压消防给水管网,使这座古老的宫殿建筑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护.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彻底整治了环绕故宫的筒子河,更好地凸现了昔日皇城的风貌. 在文物工作方面,五六十年代的重点是对故宫博物院旧藏的清宫文物重新清点核对,登记造册,进行鉴别、分类和建档,纠正了过去计件不确之处并增补了遗漏的文物,例如从杂物堆中发现了用草帘裹着的象牙席、修复漱芳斋戏台时发现在地板下存放的传为唐代卢棱伽的《六尊者像》册等.通过长达十余年的工作,总计清理出清宫旧藏文物七十一万余件.与此同时,还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和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新入藏文物达二十二万余件之多,大幅度地填补了清宫旧藏文物时代、类别的空缺和不足,诸如石器时代的彩陶,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玉器,汉代的陶俑,南北朝时代的石造像,唐代的三彩等.而新入藏的古代法书名画尤为大宗,为世所注目.如晋代陆机《平复帖》、王珣《伯远帖》、顾恺之《洛神赋图卷》,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卷》,唐代韩滉《五牛图卷》、杜牧《张好好诗卷》,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宋代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郭熙《窠石平远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等,均是人间瑰宝.此项工作数十年坚持不懈,近年还从市场上以巨资购回宋代张先《十咏图卷》,元代乃贤《城南咏古诗》,明代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清代石涛《高呼与可图卷》等,尤其前两件是溥仪以赏溥杰为名从宫中盗出而流散民间的,今日复归宝藏. 为保护好这批数量巨大的古物瑰宝,从五六十年代起对原有库房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采取了防潮、防虫的各种措施.九十年代后又建立了新的文物库房,可入藏文物六十余万件.新库房恒温、恒湿,防火、防盗,并采用现代化技术自动控制,可保文物安全无虞.自1950年开始,组建了文物修复工厂,1980年扩建为文物保护科学技术部,继承、利用传统工艺技术和引进自然科学新成果,对残损的文物进行修复,数十年来为本院及兄弟单位累计修复文物达十一万余件. 为了使院藏瑰宝和广大观众见面,在陈列展览方面,除了保存和复原三大殿、后三宫和西六宫等处的原状陈列之外,又不定期开辟了青铜、陶瓷、工艺、书画、珍宝、钟表等专馆,供参观者欣赏.还开设有临时展厅,举办各种主题性展览,如近年来的《古书画真伪对比展》、《古陶瓷真仿品对比及古窑址资料展》、《清代宫廷包装艺术展》、《五十年入藏文物精品展》等,都是广受社会各界欢迎的展览.同时也引进国内各兄弟博物馆和国外的收藏文物展.为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故宫博物院还组织小型文物展到各省市博物馆展出,并应邀到国外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此类展览愈见频繁.曾赴展的国家有英国、美国、法国、前苏联、德国、奥地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当地观众的极大兴趣,使异国的人民得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为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十几年来,故宫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观众600-800万人次,而且,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观众的人数有增无减,可见人们对紫禁城的兴趣长盛不衰. 除了直接面向观众之外,故宫博物院同时组织编辑出版各种图书画册和定期刊物,向社会各界广泛介绍故宫的宫殿建筑和文物收藏.已出版的大型图册有《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名画集》、《故宫藏瓷选》、《国宝》、《紫禁城宫殿》、《清代宫廷生活》、《国宝荟萃》、《故宫博物院藏珍品文物全集》(共60卷,已出版18卷)等等,不胜其数.定期刊物有《故宫博物院院刊》、《紫禁城》两种. 从1997年起,为了适应故宫博物院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院内组织机构又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将原先分置的保管、陈列和研究三个部门进行改组,成立了古器物部、古书画部、宫廷部和展览宣教部.新组建了资料信息中心,专司推进故宫博物院的信息化工作.陆续投入资金,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开通了故宫院内的计算机光纤网络系统和各类管理用数据库,又利用联通世界的国际互联网建立了故宫博物院的网站.现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这个网站将使远在异地的人们也可通过互联网畅游这座神秘的宫殿,一窥故宫雄奇瑰丽的建筑和琳琅满目的文物收藏. 建立一个全新意义上的数字故宫已不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