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蔚华)
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 f.)别名川麻黄。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主产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以绿色茎枝和根入药。全草数链含多种生物碱,主要为麻黄碱、伪麻黄碱,此外尚含微量的甲基麻黄碱、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定碱、麻根素、麻黄唑酮、α-松油醇以及盐基苄基甲胺等。药理试验认为麻黄能兴奋中枢神经,对于大脑、中脑及延脑、呼吸与循环中枢,均有兴奋作用;还有类似肾上腺素的作用。内服麻黄制剂后,表现全身温暖,心跳加快,末梢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缓解支气管和胃痉挛;促进膀胱内括约肌紧张或痉挛;抗过敏,可用于荨麻疹,局部作用能使鼻粘膜血管收缩,故可用治疗鼻炎。麻黄挥发油对流感病毒(亚洲甲型,AR8)有抑制作用,麻黄挥发油乳剂有解热作用,有镇静作用及引起肌肉瘫痪现象,对蟾蜍心脏有抑制作用。麻黄定碱能降低血压,增加豚鼠的离体子宫及离体兔肠的收缩。伪麻黄碱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地上部分味辛、微苦、性温;有薯返孙发汗、平喘、利尿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发热无汗、咳喘水肿。根:味甘、涩,性平;有止汗作用;主治自汗、盗汗。
其同属植物木贼麻黄(E.equisetina Bge),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等省区;中麻黄(E.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主产于甘肃、新疆、青海等省区,亦供药用。
一、形态特征
株高20—40cm。木质茎匍匐横卧土中,似根茎状,外皮褐色或褐红色,有须根。小枝圆,具浅纵槽,对生或轮生,直或微曲,节明显。叶膜质鞘状,生于节上,下部合生,上部2裂,裂片锐三角形。花单性,雌雄异株,雄球花黄色,常有数个雄花序组成穗状;雌球花单生枝顶,具苞片4对,雌球花成熟时苞片增大,肉质红色,成浆果状,长方卵形或近圆形。种子2粒,卵形(图16—33)。
图16—33 草麻黄形态图
1.雌球花枝 2.雄球花 3.雄花
二、生物学特性
麻黄野生于干燥山地,多生长在悬岩峭壁之处,或荒砂丘,干燥坡地和向阳多石的山坡上。耐严寒和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砂质壤土、砂土、壤土等均可生长,但低洼地和排水不良的粘土则不宜栽培。
种子发芽率约80%。温度在17—23℃,有足够湿度条件下,约10天出苗。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一般土壤均可选用,但须排水良好的缓坡地。每亩施厩肥或堆肥:1000kg左右作基肥,施后翻耕、细耙、整平作畦或开浅沟。
(二)繁殖方法
用种子和分株繁殖。
1.种子繁殖
麻黄因授粉不完全,种子多不能成熟,采种时要注意采收世陪成熟饱满的种子。播种采用条播或穴播。条播,行距30cm左右,开浅沟,将种子均匀地撒在沟内;穴播,穴距30cm左右,每穴播种20—30粒,覆细土0.3—0.6cm,播后浇水,约15天出苗。出苗后不需间苗,但应注意经常松土和除草。
2.分株繁殖
于秋季或早春进行,将植株挖出,再根据株丛大小,分成5—10小株,然后按行距30cm开沟,每隔30cm栽苗1株,栽后覆土至根芽,并压实周围泥土后浇水。
(三)田间管理
苗期应适当浇水,促其成活,苗高6—7cm以后,不宜过多浇水,但应经常注意勤除杂草的工作。一般在每年春天返青前施厩肥或堆肥每亩1500—2000kg。对于野生自然丛群,根据其生长状态,有计划地进行采收利用和补播补栽,并于春秋雨季进行松土除草和适当施肥,可以使自然丛群生长旺盛,增加资源的蕴藏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四)采收与加工
秋季9月至11月地冻前,割取地上部分(用根者连根拔起),去净泥土,将根与茎分开后切段晒平。
紫苏
(徐昭玺)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var.arguta Benth.Hand.-Mazz.〕别名赤苏、红苏、香苏。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全国各地广泛栽培,长江以南有野生;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浙江、湖北、四川、广东、广西等地。以嫩枝及叶或种子入药。茎叶中挥发油含量0.1—0.2%,其主要成分为左旋紫苏醛,具有特殊香气,含量占40—55%。其次是左旋柠檬烯(约占20%)、蒎烯、榄香素及紫苏红色素。另外还有腺嘌呤、精氨酸。药理试验表明,紫苏叶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及胃肠蠕动,可缓解支气管的痉挛。用紫苏油或紫苏醛给饥饿12小时的家兔口服,可升高血糖。水煎剂可抑制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等多种病菌。紫苏所具特殊香味来源于紫苏醛。紫苏全草名全苏,味辛,性温;有散寒解表、理气宽胸的功能;治风寒感冒、咳嗽、头痛、胸腹胀满等症。茎名苏梗,药效与全苏相同,治气滞腹胀,妊娠呕吐,胎动不安。叶名苏叶,药效同全苏。果实名苏子,有润肺、消痰的功能;治气喘、咳嗽痰多、胸闷呃逆。
一、形态特征
株高1—1.5m,茎四棱形,直立被细毛,紫色或绿紫色,多分枝。叶对生,有长柄;叶片卵形至宽卵形,长7—21cm,宽4.5—16cm,先端突尖或渐尖,边缘有锯齿,两面紫色、或上面青色而下面紫色,两面均有柔毛。轮伞花序组成偏向一侧的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每花有一苞片,卵圆形,先端渐尖;花萼钟状,先端5裂;花冠二唇形紫红色或粉红色;雄蕊4枚,二强;子房4裂,柱头2浅裂。小坚果近球形,灰棕色(图16—34)。
图16—34 紫苏形态图
1.果枝 2.花 3.花冠剖开 4.果实
作紫苏用的除上述种外,还有回回苏(鸡冠苏)〔P.frutescens(L.)Britt,var.crispa(Thunb.)Hand.-Mazz。〕主要区别为叶皱曲,全部深紫色,边缘流苏状或条裂状,形如公鸡,故名鸡冠紫苏,惟植株较矮小,因此产量不及紫苏。
与紫苏形态相似的还有白苏〔P.frutescens(L.)Britt.〕和野苏〔P.frutescens(L.)Britt,var.acuta(Thunb.)Kudo〕。白苏的全株密被白毛,茎叶淡绿色,花冠白色,小坚果褐色或灰色,较紫苏大。野苏叶较小,卵形,长4.5—7.5cm,宽2.8—5cm。该二种的种子在部分省区以苏子入药。
二、生物学特性
紫苏对气候条件适应性较强,但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长旺盛产量较高。土壤以疏松、肥沃、排灌方便为好。在重粘性或干燥、瘠薄的砂土上都生长不良。前茬以小麦、蔬菜为好。紫苏需要充足的阳光,因此可在田边地角或垄埂上种植,以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照。种子发芽的适温25℃左右,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3—4天可发芽。白苏种子发芽所需温度较低,15—18℃即可发芽。紫苏属短命种子,常温下贮藏1—2年后发芽率骤减,因此种子采收后宜在低温处存放。紫苏生长要求较高的温度,因此前期生长缓慢,6月以后气温高,光照强,生长旺盛。当株高15—20cm时,基部第一对叶子的腋间萌发幼芽,开始了侧枝的生长。7月底以后陆续开花,从开花到种子成熟约需一个月,花期7—8月,果期8—9月。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选阳光充足、排灌方便、疏松肥沃的壤土种植为好。4月上旬整地,每亩施厩肥或堆肥2000—3000kg作基肥,耕翻土地深25cm左右,整细耙平。
(二)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直播和育苗移栽均可。直播生长快,收获早,并可节省移栽劳力,但要注意及时间苗,掌握好株行距,过稀过密都影响产量。移栽紫苏可利用油菜或麦茬地,也可栽于未成熟的玉米行间,只要加强管理,产量也高。
1.直播
播种期北方4月中下旬,南方3月下旬。条播、穴播均可,条播按行距50cm,开0.5—1cm浅沟,播后覆薄土并稍压实,有利于出苗。每亩用种子0.75kg左右。穴播按株行距30×50cm挖穴,播后覆薄土。南方播后在穴内施稀薄人畜粪尿,每亩1500kg左右。或每亩用种子约150g,草木灰150kg及人畜粪尿30—40kg,拌成种子与灰粪的混合物,播种时每穴施一把混合物,不必覆土。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快慢与温度有关,播种早温度低出苗慢,反之则快。在适温(约25℃)下5天左右可出苗。
2.育苗移栽
在干旱地区没有灌溉条件或种子缺乏,或前茬作物尚未收获等,都可用育苗移栽法。苗床宜选向阳温暖的地方,床土要施足厩肥或堆肥,并加入适量的过磷酸钙或草木灰。育苗期南方3月北方4月。播前先浇透水,待适耕时再翻土作苗床,将种子均匀撒于床面,盖细土0.5cm即可,保持床面湿润,一般7—8天可出苗。早春气温低,可在苗床上贴地覆塑料薄膜,待幼苗顶土后再揭去薄膜,采取如此措施,5月上旬即可移栽。苗高15—20cm时可选阴雨天或晴天下午移栽。挖苗前一天,将苗床浇透,以保证挖苗时不伤根。苗子要随挖随栽。在整好的地上,先按50cm行距开沟,深约15cm,将苗按30cm的株距排列在沟内一侧,然后覆土,浇水。1—2天后松土保墒,干旱时浇2—3水即可成活。以后减少浇水,使根系入土较深,有利于吸收深层肥水,促进生长发育。
(三)田间管理
1.间苗补苗
条播者应在苗高15cm左右时按30cm株距定苗,穴播者,每穴留苗2—3株,如有缺株应补上。育苗移栽者,栽后一周左右,如有死亡,也应及时补栽。
2.中耕除草
植株封垄前必须勤锄,特别是直播容易滋生杂草,作到有草即除。浇水或雨后土壤易板结,应及时松土,但不宜过深,以防伤根,也可将中耕与施肥培土结合进行。
3.施肥
紫苏施肥量大则枝叶繁茂,如果土壤贫瘠或未施底肥,出苗后可隔周施一次化肥,每次亩施13—20kg,全生育期用量100—130kg,应N、P、K俱全,按成分计算全生育期N10kg,P 10kg,K 6.7kg。若用人畜粪尿追施,6—8月每月一次,每次1500kg左右,第一次由于苗嫩施肥宜淡,最后一次追肥后要培土。
4.排灌
紫苏在幼苗和花期需水较多,干旱应及时浇水,雨季应注意排涝,以免烂根死亡。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1.紫苏斑枯病
(Septoria perillae Miyake)
6月以后开始发生,初期叶面出现褐色或黑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为近圆形大病斑,病斑干枯后形成穿孔。高温多湿种植过密透光和通风不良易染此病。防治方法:不要种植过密,雨季注意排水,不用病株种子,发病初期用代森锰锌70%胶悬剂干粉喷粉防治,每隔一周一次,连喷2—3次,也可用1∶1∶200倍波尔多液防治,采收前20天停止用药。
2.锈病
7月以后发生(四川)。开始时植株基部的叶背发生黄色斑点,湿度越大传播越快,严重时病叶枯黄反卷脱落。防治方法:注意排水,栽种密度适宜;发病初期可用25%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防治。
3.欧洲菟丝子
(Cuscuta australis R.Br.)
又称南方菟丝子、金丝藤,为高等寄生种子植物。6—9月在紫苏茎上寄生,7—8月为害最重。防治方法:水旱轮作或深翻土地使寄生植物不能出土。用生物制剂“鲁保一号”工业用品0.25—0.4kg或土制品0.75—1kg对水100kg,肥皂0.1kg喷雾防治。
4.小地老虎
(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
4—5月为害,从地面咬断幼苗。防治方法参见人参。
5.银纹夜蛾
(Plusia sp.)
7—9月幼虫咬食苏叶,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倍液喷雾防治。
6.紫苏野螟
(Pyrausta phoenicealis Hübner)
幼虫咬食叶片和枝梢,常造成枝梢折断。北京7—9月为害。一年3代以老熟幼虫在残叶或土缝内滞育越冬。防治方法:清园,处理残株;收获后翻耕土地,减少越冬虫源。
其它尚有紫苏隐蚜(Cryptaphis siniperillae Zhang)等。
四、采收与加工
(一)采收
紫苏的采收期因用途及气候不同而异。一般认为枝叶繁茂时挥发油含量高,即花穗刚抽出1.5—3cm时含油率最高,因此上海一带,作蒸馏紫苏油的紫苏全草,在8—9月花序初现时收割。作药用的苏叶、苏梗多在枝叶繁茂时采收。南方7—8月,北方8—9月。苏叶、苏梗、苏子兼用的全苏一般在9—10月份,等种子部分成熟后选晴天全株割下运回加工。
(二)加工
紫苏收回后,摊在地上或悬挂通风处阴干,干后连叶捆好称全苏。如摘下叶子,拣出碎枝、杂物,则为苏叶;抖出种子即为苏子;其余茎秆枝条即成苏梗。有的地区在紫苏开花前收获净叶或带叶的嫩枝时,将全株割下,用其下部粗梗入药,称为嫩苏粳;紫苏子收获后,将植株下部无叶粗梗入药,称为老苏梗。全草收割以后,去掉无叶粗梗,将枝叶摊晒一天即入锅蒸馏,晒过一天的枝叶225kg一般可出紫苏油0.2—0.25kg。
五、留种
留种的紫苏宜稀植,以行株距各0.5m为宜,加强水肥管理,使之生长健壮。当果穗下部2/3长一段的果萼已经变褐色时可收割,因种子寿命短,宜在干燥低温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