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小窍门

当初犹太人进入中国时, 皇帝赐他们的姓有哪些?

当初犹太人进入中国时, 皇帝赐他们的姓有哪些?

史料表明,早在唐代,就有犹太人随商队从陆路经古丝绸之道来到中国。8世纪海路贸易开通后,又有一些犹太商人从海路来到中国,定居在广州、泉州、扬州和宁波等港口城市。 到了北宋,在繁华的都城开封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犹太社团。他们很可能是由印度经海路抵华犹太商人,主要出售布匹。据记载,犹太人曾向北宋皇帝进贡西洋布,很得欢喜,并诏其“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 1163年,开封犹太人在闹市区兴建了一座犹太会堂,被称为一赐乐业教清真寺。“一赐乐业”为Israel的译音。到明代鼎盛时期,整个社团约有5000人,大多是商人和工匠,也有些人考科举做了官。他们习用汉语汉字、改用汉姓,如列维改姓李,艾兹拉改姓艾,还与外族通婚,于芹中闹是便逐渐同化了。到清朝后期,由于天灾人祸和文化融合,开封犹太社团就完全消亡了。  除了开封,宁夏、敦煌、洛阳、北京、杭州、宁波、扬州、泉州、南京、广州等地历史上也有过数量不等的犹太人。自元代以来,先后在汉文书籍中出现了“术忽”、“竹忽”、“主吾”、“主鹘”、“朱乎得” 、“祝虎”、“珠赫”等称呼,指的就是犹太人。除了明代的“一赐乐业教”外,称犹太教的还有“天竺教”、“挑筋教”、“古教”、“旧教”、“嫌罩教经教”等。还有些中国培运人因分不清犹太人与回民的区别,只是看到他们戴蓝色的帽子,因此也叫他们“蓝帽回回”。据历史学家陈垣考证,最早出现“犹太”一词,是在道光年后。 到了近代,在香港、上海、哈尔滨、天津等城市又出现了新的犹太社团,他们有的是来华经商的塞法迪犹太人,有的是逃避反犹狂潮及内乱的俄国和东欧犹太人,还有的是从纳粹屠刀下亡命上海的欧洲犹太难民。到1941年,上海的塞法迪犹太人、俄国犹太人及欧洲犹太难民总共超过3万人,形成了远东最大的犹太社团。  早期来到古代中国的犹太人基本已经被中华民族同化,只保留了少数家庭,前几年还在凤凰卫视里看到个顽强保留的犹太宗教的河南人回到以色列的故事,那人通过了以色列政府的犹太人血统人证后已经获得了以色列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