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小窍门

范旭东的制精盐

1914年冬天,31岁的湖南青年范旭东独自一人到了天津塘沽。这里的海滩边盐坨遍地,如冰雪一般,无边无际。他目睹此景,显得有点激动。日后他对伙伴说:“一个化学家,看到这样丰富的资源,如果还没有雄心,未免太没有志气了。”

这是一个外表温和而内心倔强的南方人,他的兄长范源濂曾任袁世凯政府的教育总长,世家渊源原本可走辽阔的仕途或成为一个轻松的官商,他却甘心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投身于艰辛的民族工业。早年禅银纤,他被家人送到日本读书,一个日本校长对他说:“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此言,刺激了他的一生。从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毕业后,他随即回国,立志于复兴中国的盐业。

自秦汉以来,中央政府就对盐、铁实行专营,中国人虽然守着丰富的海洋资源,食用的盐却仍是土法制作的粗盐,效率低,纯度低且含有很多有害物质。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已明确规定,氯化钠含量不足85%的盐不许用来做饲料;而在中国许多地方仍用氯化钠含量不足50%的盐供人食用。因此,有西方人讥笑中国是“食土民族”。实际上,制作精盐并不难,成本也不高,只是中国当时缺少化工人才,无人涉足。精盐市场,长期被英商和日商垄断。

范旭东1914年从欧洲回国后,决心首先发展精盐生产。他积极研究精盐生产技术,着手筹办久大精盐公司。当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如湖南、湖北、江西贺仿、安徽、江苏南部等地,食盐运销由官商合伙垄断。盐商挟资财,勾结官府,左右盐政,鱼肉人民。优质精盐全由国外进口,价格昂贵,只有达官贵人才吃得起。为了对抗弊政,活跃经济,范旭东决心自制精盐,销往天津、上海、南京、芜湖、九江、汉口、长沙、宜昌等通商口岸及其他各地。他与担任过盐务署长的景本白合作,向政府提出了成立久大精盐公司的申请。消息传开,即遭到旧盐商的反对,但社会舆论极力支持,当局不得不予以批准。

1915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范旭东亲笔设计了一个五角形的商标,起名“海王星”。

久大精盐很快遭到国内外盐商的围剿,日商在报纸上散布“海王星”有毒的谣言,英国驻华公使甚至企图用军舰封锁天津港,阻止运盐船出港,国内的盐商更是群起攻伐。数百年间,全国的食盐产销历来由官商合伙垄断,江淮大盐商们左右着盐的价格,他们形成了一个庞大而错综的利益集团,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政府都不敢轻言改革。范旭东一出,显然将颠倒现状。久大精盐在很长时间内无法销到长江以南。1917年,久大精盐销出1万担,1923年增加到4万多担,1936年达到顶峰,约50万担。

久大精盐公司(1919年以后改为久大盐业公司)于1913年开始招股集资筹备,1914年由景本白任董事长,范旭东任总经理,在天津塘沽正式建厂,以海滩晒盐加工卤水,用钢板制平底锅升温蒸发结晶,制成精盐。创办之初,集资共5万银元,10年后股本扩大到250万银元。

久大精盐问世后,深受消费者欢迎,业务发展极快,各地经销分店只做批发,不做零售,随运随销,获利可观。开业后两年中,股东除领取搏厅股息外,还分得相当于股金两成至三成的红利。范旭东因此赢得股东的信任,成为民族工商业界崭露头角的人物,也为以后创办永利碱厂奠定了基础。但与此同时,旧盐商集合朝野势力,经年累月与久大纠缠,初则企图连根拔掉久大,以便他们卷土重来,垄断盐业;继则挟其雄厚经济实力,联合运销同业组成“准南公所”,与久大争夺市场。范旭东便与经营精盐的同业组成“精盐公会”与之对抗。景本白出任第一届“精盐公会”会长。

久大公司事业的发展,也引起了官僚、军阀的注目。当时,奉系军阀驻天津司令李景林,曾以筹军饷为名,行绑票勒索之实,要范旭东捐军饷20万元。遭严词拒绝后,李景林下令扣留范旭东,并派人到久大以范旭东的性命难保相要挟。后经范源濂找人斡旋,并由久大公司背着范旭东筹款8万元送去,他才脱险归来。

范旭东的制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