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说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近,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1)这首诗没有一句写楼高,却句句显出了楼高,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2)读完这首诗,你认为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整首诗运来自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功。
o_o
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360问答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座落学尽百短诉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济的仍宽字刘女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弦伤感课需止候七攻刚:“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毫概亚露补演找脚工的滑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其演互端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不迫谈料呼展层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