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楚王问鼎”有什么典故?

楚子问鼎是我国古史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宣公三年》;以后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里也记载了这件事,文字与前者虽有些差别,但内容是一致的。

“楚王问鼎”有什么典故?

楚子是春秋时代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是楚穆王的儿子,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在位。据古史记载,庄王即位之初,不理朝政,终日沉湎于饮酒作乐之中。他对人们自夸说,有一只神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后经申无宇等大臣的规劝,终于奋发起来,而一鸣惊人他在位时期,楚国非常强盛,为了和晋国在中原争霸,他先后对陈、蔡、郑、宋等国用兵,又乘攻伐洛水流域的陆浑之戎的机会,陈兵东周边境,炫耀武力。周定王赶紧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别有用心地问王孙满周王朝九件鼎的大小和重量情况。王孙满追溯了九鼎的历史后,十分严肃地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这就是楚王问鼎的故事。

楚庄王所问的周朝的九个鼎,是周朝国家社稷的宝物,统治权力的象征,占有它意味着占有王权,失去了它就意味着未去了王权。

王孙满的答话中曾提到,九鼎最早属于夏王朝,“贡金九牧,铸鼎象物”,九鼎可能是象征着九州。以后“桀有乱德,鼎迀于殷”,“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周成王建东都洛邑时,又“定鼎于郏酈”,表扒戚明了对九鼎的重视。文献记载说明了夏、商、周几个王朝政权的更替,是以夺到了前代的鼎,作为象征弊正的。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武王时代的利羧,殷腹上铸铭文,钯载周武王伐商的历史,铭文有“越鼎,克昏,夙有商”7个字,已故古文春卜陵字专家唐兰先生认为,“越鼎”就是夺到了鼎,也就是周人夺取了商王朝的政权。

“楚王问鼎”有什么典故?

周定王时,周王朝已严重衰落,所谓“天子微诸侯僭,大夫强,诸侯胁”就是这一历史情况的写照。这时强大的楚国自有取周而代之的企图。楚庄王问鼎,就显示了他对周王朝的轻蔑,是公然地向周王朝挑战。而周大夫王孙满为了维护当时早已风雨飘摇的奴隶制政权,自然是不允许楚庄王问鼎之轻重的,必然要声嘶力竭地说些硬气话,说“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意思是周政权还可以维持下去,还可以成为天下的共主,并警告庄王,鼎的大小与轻重是不能随意问的。所以,后来人们就把“问鼎”比喻成图谋王位。但今天“问鼎”一词的含义已经更为广泛,一般把有雄心壮志、想得到更高的位置称作“问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