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名人尊严的故事

名人尊严的故事

中国留美女学生曲小雪维护人格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四年前,曲小雪留学美国,到露意丝太太家勤工俭学,在多次受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侮辱之后,她决定辞工。而老太太的儿子银行家爱德华却蛮横地拦住了她,并声称,中国人比他最看不起的黑人都不如。事关中国人的尊严,曲小雪不卑不亢,针锋相对:“请不要污辱我们中国人,我可以告诉你我身边的一个例子。在我所在的大学里,我们班有50个读硕士学位的,可47个都是我们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而遗憾的是,你的同胞只有3个,而且还是倒数三名,但我们没有看不起他们。”爱德华母子恼羞成怒,竟对弱小的曲小雪进行人格侮辱和毒打,致使曲小雪膑软骨永久性挫伤、脊椎骨错位弯曲以及严重脑震荡。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爱德华母子竟恶人先告状,告她无理取闹。无奈之下,曲小雪被迫四处求告。在以后漫长的四年里,她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法庭内外的巨大压力以及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最后,使这场官司由地方法庭一直打到最高巡回法庭。法庭上,曲小雪以超群的智慧击败华盛顿三位大律师“庭外和解”的企图。法官被迫宣判被告5250美元,并当场向原告赔礼道歉。曲小雪半接过支票,向全场抖了抖,义正词严地说:“刚才被告不得不向我公开道歉之后,你们又非常及时地在法庭上公开给我递上这张支票,你们这样做,是想造成一种印象:这个中国姑娘之所以旷日持久地坚持要打这场官司,无非就是为了这张支票,让人觉得钱是这场官司的目的,也只有钱能为这场官司画上句号。可你们错了!至少我这个中国人,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都决不会在你们的美元面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我打这场官司,是为了讨回我做人的尊严!尊严!美元,在我的尊严面前一分不值。见鬼去吧!美元。”曲小雪把五千多美元的支票一点一点地撕碎,抛向法庭的上空。 在这里,曲小雪讨回的不仅是个人的公道,还有一个拥有12亿人口,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伟大民族的尊严!说一个一元钱买走了中国人的尊严的故事! 我的中国 上月中旬到深圳旅游,听说了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经过很简单,讲述的是一辆普通公交车上发生的故事: 这是普通的一天,和往日没什么区别,这是一辆普通的公交车,和一般的公交车完全没有两样,车上是一群普通的乘客,男女老少、妇孺学生都有。如果硬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在车箱的中段坐了一对蓝眼睛、白皮肤的外国友人。 车还是像平常一样行驶,该堵车的地段堵车,要停车的车站停车。这一站,上来几个人,他们长什么样已经没人记得了,反正智商上不会是傻子,身体上不会有残疾,年龄上不会是老人、孩子——完全是几个青壮年人,能够自食其力的青壮年人,能够自食其力的青壮年中国人! 不知为了什么,这几个人和乘务人员争吵了起来,起初声音还很小,不一会功夫,他们争吵的声音就变得很大,以至于几乎整辆车上的人都知道他们在吵什么。原来,他们在争一元钱,一元钱民币。这是一辆无人售票车,乘务人员说他们少投了一元币,而这几个人坚持说没有。就是为了这一元钱,就是为了这一元钱人民币,双方互不退让,战火迅速升级,眼乱胡改看就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程度。 就在这时,让中国人揪心、让中华民族汗颜的一幕发生了:坐在车厢中部的那位外国友人站起来,直接走到最前面,轻轻地在投币箱里投了一元人民币。然后径自走回自己的座位,对自己的女伴微微一笑,轻轻摇了摇头坐下了。 我相信,这一幕在车上的每一位中国人都看到了,那两位外国友人能看到,一车箱的中国人没有理由没看到。 我也相信,事情发生的原因在车上的每一位中国人都明白了,那两位外国友人都能明白,一车箱的中国人没有道理会不明白。 但最终站起来解决争端的却是那车上仅有的两位外国友人!而解决争端的方法也只不过是投了一元人民币而已。 听到这里,我真是感到痛,揪心的痛,这一元钱人民币买走的不是一张普通的车票,在我眼里,这一元钱人民币,买走的是中国人的尊严! 我相信,这一车箱的中国人完全都有能力掏得起这一元钱,我也相信,这一车的中国人都有机会在这位外国友人之前投这一元钱。但为什么就是没有人这么做呢? 外国友人的这一举动,最终刺激了部分更具民族荣誉感的中国人的神经,坐在哗判两位外国友人旁边的一位女士拿出一元钱纸币要还给他们,可被那外国友人微笑着拒绝了。再伸过去,还是拒绝了,如此反复几次,这位女士最后只有无奈地放弃了。其实仔细想一想,如做瞎果多有几个人像这位女士一样的人站出来,我想在众人的坚持和合理解释下,这位外国友人会收下那一元钱的。 可事情的最终结果就是这样了,又一次打击了中国人那颗脆弱的民族心!在说起XX国在中国干过什么坏事,XX国又怎样在中国面前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时候,每一位略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咬牙切齿,显得义愤填膺!动不动就是一句:XX国,他X的!我X你老母!但在这只要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显示你的中华民族心时候,似乎大家都忘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自己曾经说过豪言壮语! 这事情终被深圳的一家报纸(8月15日左右,好像是深圳特区报),在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版面用了一个豆腐块大的篇幅报道了出来。可对于这样一篇报道又有多少人会去关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