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里斯本战略

里斯本战略

2000年3月,欧盟15国领导人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的特别首脑会议上,就欧盟委员会提交的一项十年经济发展规划达成一致。这个规划后被称之为“里斯本战略”。

“里斯本战略”围绕经济发展、就业、科研、教育、社会福利、社会稳

定等多方面问题,总共制定了28个主目标和120个次目标。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是就业率和科研投入。

“里斯本战略”提出以加速经济发展推动就业增长,在中长期内创造3000万个就业机会,争取在2010年把欧洲的平均就业率从2000年的61%提高到70%。为达到这一目标,欧盟计划向电子经济和知识经济全面过渡,把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到每年3%,在2010年前使欧盟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知识经济体。在科研投入方面,“里斯本战略”提出到2010年各国投入科研与开发的资金比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0年的1.9%提高到3%。

“里斯本战略”被称为“事关欧盟男女老幼”的“真实的革命”。但是,近5年来,面对种种现实的压力,“里斯本战略”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2004年11月,欧盟委员会发表一份报告称,由于各成员国政府缺乏足够的政治意愿推动改革,使得欧盟在实施“里斯本战略”方面进展缓慢。报告建议欧盟应将重点放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两个方面。今年2月初,欧盟委员会提出新的“增长与就业伙伴计划”,对“里斯本战略”目标进行了调整,确定以经济增长和就业为该战略的优先目标,到2010年将欧盟的经济增长率提高到3%,并新增600万个就业机会.

新世纪之初,欧盟各国领导人曾会聚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共同发出了在10年之内使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的宏伟誓言,并为此制订了一系列战略目标。如今,

时间已过去近四年,这个所谓的“里斯本战略”的执行效果到底怎样呢?

答案显然是令人失望的。欧盟委员会日前发表的一份评估报告明确指出,欧洲经济与美国经济的差距正在拉大。这一结论虽然并不令人意外,但仍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刚刚结束的欧盟首脑会议上,对里斯本战略执行情况的评估即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里斯本战略提出的背景是:世纪之交,欧洲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十分顺利,统一大市场和经货联盟如期建成,欧元也顺利推出。在政治上,欧盟正在试图“用一个声音说话”,力图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进而成为多极世界之一极。

但同时,欧盟也面临着种种现实的压力。就外部环境而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使欧洲经济僵化与呆滞的弊端日益突出;而在欧洲内部,欧洲人引以为豪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养老金制度已经难以承担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重负。此外,欧盟的扩大,也使得欧盟必须面对新老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重大挑战。

欧洲人深知,经济实力是一切雄心的基础。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欧洲经济的增长潜力和竞争力便成为当务之急。在里斯本战略中,欧洲人提出,使欧盟经济成为“世界上最富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体”。不难看出,欧盟为自己确定了一个远大目标:赶超美国!

欧盟领导人的志向宏大,可惜的是目前看来志向还没有转化为实际成果。看看由荷兰前首相科克起草的这份报告,只能得出以下结论:与2000年相比,现在的欧盟经济同成为“最富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体”的目标拉开了更大的距离。目前,欧洲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的65%到70%。近几年来,欧盟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0.5%,而美国则达2%。

就里斯本战略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就业率和科研投入)而言,欧盟各国的总体表现也令人失望。科克报告虽然肯定欧盟国家在发展信息产业和改革劳动力市场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平均就业率也从1999年的62.5%升至2003年的64.3%,但离2010年升至70%的“里斯本目标”仍相距甚远。而目前美国的平均就业率已达71%。

在科研投入方面,里斯本战略提出到2010年各国投入科研与开发的资金比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升至3%。但目前仅有两个欧盟国家达到了这一目标,欧盟国家科研投入的平均比例仅为1.9%,而美国和日本的这一比例则分别为2.8%和3.1%。

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即将离任的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便大为感叹:里斯本战略是“一个巨大的失败”。当然,普罗迪也许言之过早,但里斯本战略进展缓慢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科克报告把矛头指向了欧盟各国领导人,声称正是由于“各成员国缺乏足够的政治意识和不信守承诺”,才造成了里斯本战略中的一些目标已经无法实现。报告警告说,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里斯本战略最后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笑柄,成为一个“失信和失败的同义词”。

为了挽回里斯本战略的失败命运,科克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呼吁各成员国领导人在清除统一市场障碍、减少企业行政负担、改革劳动力市场方面采取更强有力的行动。科克报告中最有新意的建议,是要求欧盟各成员国制订出本国的“里斯本行动纲领”,并由欧盟委员会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以“打分排队”的形式向外公布,对改革滞后的成员国施加压力。

在此次首脑会议的声明中,欧盟领导人表示绝不放弃里斯本战略提出的目标,并同意以科克报告为基础,在明年3月份的首脑会议上继续就里斯本战略进行中期评估,力争为该战略“注入新的活力和推动力”。问题在于,推行里斯本战略,便意味着要在社会和经济领域推行种种痛苦的改革,而欧盟各国领导人是否愿意为改革付出相应的政治代价呢?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人们恐怕不能过于乐观。但正如即将上任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所言,放弃里斯本战略将会使欧洲付出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代价。尽管改革过程可能十分痛苦,但“拖延改革并不会使改革变得更为容易”。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2月2日在布鲁塞尔宣布了一个“重启里斯本战略”的经济增长方案。与2000年欧盟宣布的里斯本战略相比,这个方案主题十分突出,即“增长与就业”。巴罗佐声称,如果计划得以实施,2010年前欧盟经济的增长率将升至3%,新增就业人数600万!

较之里斯本战略的28个主目标和120个次目标,巴罗佐的目标要具体得多,因而也实在得多。不过最让外界关注的是,巴罗佐悄悄放弃了里斯本战略中最著名的口号——“在2010年前使欧盟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知识经济体”。换句话说,巴罗佐放弃了要在2010年前使欧盟经济超越美国的目标。

应当说,巴罗佐此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尽管人人皆知,里斯本战略早已成为一句空谈,但要官方正式承认此点确实尴尬。不过,巴罗佐还是颇具改革者的勇气,他列举了一系列数字,来表明欧美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一、自1996年开始,欧盟每年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水平都低于美国,如今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是欧盟的两倍;二、欧盟每年的投资增长率仅为1.7%,而美国为5.4%;三、美国每年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比欧盟高1000亿美元,欧盟人均专利拥有量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四、美国32%的人口有大学以上学历,欧盟仅为19%,同时美国为每个学生的资金投入是欧洲的两倍。差距带来的结果就是,欧元区去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2.2%,而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4.3%。

痛定思痛,巴罗佐表示:“我们要避免空喊那些会影响我们整个事业可信度的口号。”为此,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建议,如在每个欧盟成员国设立“里斯本先生”或“里斯本夫人”一职,专职负责里斯本战略的执行情况;使欧盟在科研经费上的投入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增强就业市场的灵活性;完成内部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建立一个真正的“欧洲技术学院”,以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

虽然巴罗佐的计划得到欧洲工商业团体的普遍欢迎,但欧洲议会中的社会党团、欧洲的工会组织和许多环境组织都纷纷指责巴罗佐的计划是在“照搬美国模式”,以牺牲“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为代价,片面追求“刺激经济增长”。

巴罗佐对自己的计划进行了解释。他说,而欧盟“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这三个主要目标就好比自己的三个孩子,“同任何一个父亲一样,如果其中一个孩子病了,我会暂时放下一切来照顾他,直到他恢复健康。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不爱其他孩子了”。

巴罗佐也许是对的。不过,许多分析家指出,由于欧盟成员国普遍缺乏足够政治意愿和民意基础来推动“痛苦的”经济结构改革,巴罗佐的新目标可能难以实现。在今年3月份的欧盟首脑会议上,巴罗佐的计划能否得到各国领导人的认可,将是欧盟经济改革能否推行的“第一块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