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小窍门

心之体,性也。这个 性 如何解释?

心之体,性也。这个 性 如何解释?

大概看来,是阳明心学。 这个关系到儒家的形而上学(心性论)。如果你读过《中庸》就好理解了。儒家的心、性是来自天命的下贯。即《中庸》所谓的“天命之谓性”。朱熹将理作为一个最高范畴,但王守仁做了一些改造,将心作培颤为最高范畴。儒家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而其有三种形态:命、性、心。但就其本质而言则是同一的。所以王阳轮含明的《尊经阁记》了有“道也者,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予人谓之性,其主与人谓之心。心也、配桐败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因为“道”是世界的根本,而“心”又是与其同质的,所以心就是“通物我而备万德”,可“横通内外,纵通天人”。天道、天命、人性、人心,这几者具有同一性的观念是来自上古的,《诗经》、《尚书》等先秦文献里面都有所表现。而后再经过孔子的梳理、孟子的系统化,最后在宋明理学达到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