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指发生于纯母乳喂养或混合喂养母乳为主的宝宝,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
患儿通常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其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左右才退尽。
母乳性黄疸通常可根据患儿病史以及临床辅助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一、母乳性黄疸的判断方法
1、根据病史判断
纯母乳喂养或母乳喂养为主,黄疸消退延迟,生长发育良好,无其他异常临床表现,即可考虑为母乳性黄疸;
2、根据辅助检查判断
血生化检查时血清胆红素大多数<15mg/dl,也可>20mg/dl,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且其他检查均正常,除外疾病原因引起的黄疸,在停止母乳喂养3-5天后观察,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超过50%,即可诊断为母乳性黄疸。
二、母乳性黄疸的治疗
1、一般治疗:提倡少量多餐母乳喂养,保证奶量摄入充足,多晒太阳,且按顺时针方向行腹部按摩,以增加肠蠕动,注意保暖,增加热量、营养,预防感染等疾病的发生;
2、药物治疗:当胆红素水平超过15mg/dl时,可暂停母乳喂养观察;必要时可服用退黄中成药,促进胆红素的排泄,但要注意一旦出现药物相关副作用及时停用;
3、光疗:根据黄疸情况必要时给予蓝光照射治疗,使胆红素通过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